当前位置:首页 > 高盐稀态酱油工艺流程 - 图文
高盐稀态酱油工艺流程
一、 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工艺
(一)简述
高盐稀态酱油以脱脂大豆(大豆)和炒小麦(粉碎的熟小麦)为主要原料。 脱脂大豆采用高压短时间蒸煮。
小麦经过焙炒、粉碎后与蒸煮后的脱脂大豆混合,同时接入利用种曲机所制作出的纯种酱油米曲霉种曲,利用自动化圆盘制曲机控温制曲。依据气温的自然变化规律,使发酵在微生物分泌产生的酶的作用下进行。
本工艺是根据我国传统自然发酵:春、秋季节制曲、制醪、发酵而使质量、口味最
佳,并结合制曲微生物发挥其酶作用的最佳时段,以及发酵微生物作用最佳时段的规律,创出的适温发酵工艺。即发酵过程先经过15℃以下的低温发酵,而后升温达到适和于酵母菌增殖、酒精发酵的30±2℃范围并保持,充分进行酒精发酵,之后保持在低于25℃条件下熟成。经过四至六个月时间不同阶段的控温发酵,压榨提取,生产出了具有浓郁酱香气和酯香气,氨基酸生成率达到60%,色泽红亮透明,滋味鲜美的高品质酱油的生产工艺。 (二)、生产技术要点 1、原料要求
1.1豆粕应符合食用大豆粕GB/T 13382-92规定。 1.2小麦应符合国家标准GB1351-2008规定。 1.3食盐应符合食用盐国家标准GB5461-2000规定。 1.4水应符合GB5749-2006<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2、工艺流程;
润水 脱脂大豆 小麦 食盐 水 酵母原菌 种曲 风冷 蒸煮 焙炒 种子罐培养 食盐水 预热 冷却
冷却 粉碎
混合 制曲 制醪
发酵 酱渣 压榨 生油过滤 灭菌
熟油沉淀 一. 领料: 硅藻土过滤
配兑 3、具体操作及主要设备 成品、入库 3.1 原料储存原料筒仓
原料必须是经过除铁、除石、除尘、去杂后的洁净原料。除不得出现上述异物外,豆粕中还需确保其粒度、状态均匀一致;小麦需确保其粒度饱满,且均匀一致。 3.2原料配比
原料名称 比例 脱脂大豆 5.0-5.5 小麦 4.5-5.0 食盐水 12(体积) 3.3、原料蒸煮 3.3.1豆粕
蒸料时蒸汽压力须达到0.2Mpa、料温温度达到125℃~130℃;
吸料时,必须严格按照水环真空泵操作规程操作。
豆粕润水,水温80℃,加水量为豆粕重量的110%~130%。 豆粕润水完毕后,旋转润胀15min~30min后通蒸汽。 汽压上至0.1 Mpa,排汽至0MPa再通蒸汽。
蒸汽压力至0.2Mpa后,闷3min~5min后脱压排空。 待蒸汽压力表读数降为0,再开启锅盖,关闭排气阀门,出料 与小麦粉、种曲混合后温度 30℃左右
3.3.1.2 质量标准
过程质量标准 润水量:120±10%,润水温度:75±5℃;蒸料压力:0.18-0.2mpa,蒸煮时间3-5分钟。 熟料质量标准
感官:外观呈黄褐色,有香气及弹性,无夹心,无黏性及其他不良气味。 理化:消化率≥85%,水分60%~62%,无N性蛋白。 接种量:0.3-0.5%;接种温度:30±2℃。 3.3.2、小麦焙炒
3.3.2.1 主要设备 砂浴式旋转圆筒型炒麦机。
小麦使用筛选、除杂后的优质小麦,使用旋转砂浴式式炒麦机焙炒,可以得到焙炒程度一致的合格炒麦。焙炒的目的是借小麦中所含的12%-14%左右的水分,高温使其膨胀,破坏细胞组织,并使蛋白质变性,小麦淀粉糊化。适合于制曲时酱油曲霉的繁殖及酶的分泌,焙炒小麦出口的温度160℃,炒出的小麦颜色焦黄、均匀、不含生麦。出炉后的小麦进入立式风冷机,冷却至40℃以下,即可破碎(图 炒麦的粉碎),基本上破碎成4~6瓣,30目粉末占30%。
3.3.2.2 焙炒小麦质量标准
感官标准:微呈茶色,符合标准炒麦的色泽。炒麦质量均匀一致,不应出现糊麦、生麦现象。
理化标准:膨化度≥1.30,水分≤10%;沉降度≤5%,整粒率≤1%;面粉率:25-30%。 3.4 种曲
种曲菌种可采用米曲霉、酱油曲霉或适用于酱油生产的其它霉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