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凝心聚力 真抓实干
常州工学院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全校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力促学校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工作:
1.精心组织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
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精心筹备开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党的建设新成效引领学校新一轮发展。不断完善“两委”工作报告,认真总结前五年学校工作成绩和经验,全面谋划后五年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完成学校党政同步换届工作,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深入推进管理改革。
进一步完善年度工作目标动态管理,认真落实部门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过程监控与年终考核“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管理机制。
继续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明晰校院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岗位绩效考核等工作管理重心,进一步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积极性。
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体系,建立
- 1 -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规范各项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3.全面实施北部新城新校区建设。
按照江苏省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和常州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与新北区政府的合作,集全校智慧和力量,全面组织实施北部新城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二期项目报建工作。
4.全力抓好协同创新工作。
以学校获批省级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大力加强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和文化创新,以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新机制引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以协同创新的新成效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认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继续做好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工作,确保取得明显成效,达到师生满意,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加快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着力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厉行勤俭节约、求真务实。
- 2 -
工作要点:
一、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做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 学习宣传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相关文件,成立组织机构,理清思路,做好进度安排,启动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
2.深化专业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推进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及省级“卓越计划”专业、省级及校级重点专业等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扎实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织开展有关专业的评估工作。
3.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落实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议精神,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召开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制(修)订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成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数字艺术综合实训中心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工作,并开展示范中心立项申报工作。开展国家、省、校级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工作,开展省、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与推荐工作。
4.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
- 3 -
学与考试改革,出台《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3+4”、“3+2”项目的论证、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出台项目管理文件。
5.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
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整合挖掘教学信息资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做好教学项目数据库建设。
6.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做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网上评教系统,不断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7.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和途径。申报与加拿大温莎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组织做好与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的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暑期夏令营以及第八届海峡两岸科技与人文教育暨产学合作研讨会工作。继续与国(境)外优质大学合作,拓展学分互认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海外培训、国际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与国(境)外大学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发更多的国际(地区)科研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依托常州市外国人汉语言文化学习中心、常州市外国人中华文化培训基地,加大留学生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积极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