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与测试 (含答案)
D.《陋室铭》中的“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最苦与最乐》一文的作者是梁启超。故选B。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④③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句⑥提出了一个观点,引起了下文,是第一句;句①举出两个例子作证明,是第二句;结合关联词“不是,而是”及上句的描述顺序辨析,句④③为三四句,句②⑤为五六句。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⑥①④③②⑤,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野菊漫漫 冯双
一场秋风,紧着几场秋雨,野菊花开了,山间地头、房前屋后、河畔沟渠,但凡眼所能到的地方都可见它的身影,笑盈盈、黄灿灿,一派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样子。
野菊花开了,这对于乡下人来说可算是一件大事,乡下花多,一年四季花开少有停歇。然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只关心一年一度野菊花的盛放。“菊花开了呀!”他们奔走相告,像是在宣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乡亲们不知陶渊明,更不知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他们所熟知的菊花不是篱笆前的那一堆黄,而是那漫山野开的肆无忌惮、无拘无束的一抹抹亮黄。【A】“菊花儿,菊花儿”他们这样唤着,像是呼唤自家的小儿女。
野菊花还陪伴着乡亲们的生活,乡亲们在田里劳作耕种,野萄花就在田埂上无声无息长着:乡亲们在家吃饭睡觉,野菊花就在屋旁不言不语的守着。野菊花于他们,是互不干扰、兀自熟悉者的邻居。深秋,万物走向萧条,天气日渐清冷,野菊花绽出一朵又一朵金黄时,他们定要忙里偷闲,或多或少摘些收着。野菊花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效,拿去药铺换些零钱添补家用,或是留作他日泡茶煮药都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我的外婆喜欢摘野菊花,她惦着小脚,提着竹篮,绕着田埂山林密密寻。野菊纤巧,外婆也轻柔,她从不弄断花儿们的根基,只将近花的梗同花一起折下,扎成束,整整齐齐放进篮中。外婆要等到晚上才开始慢慢摘花的,深秋的天黑得极早,外婆早早吃完晚饭,将一篮的野菊花搬进厨房,就着昏黄的灯光细细摘。她边摘边给我们讲一些封尘的往事,把乡村寂静的夜填充得满满当当。偶尔遇上阴雨天气,雾浓露重,外婆小小的瓦屋里变得十分清冷。这时,外姿总要生起一堆柴火,烧一个热烘烘的火塘。我们围着火塘烤火,也帮外姿摘花,内心宁静而温暖。
外婆摘野菊花一为换钱,一为家用。她七岁时患上了头疼的毛病,一辈子也不曾治愈,寻常日子,她都忍着疼痛,实在痛不过时便喝上一小包头痛散稍微解。而她所喝的的药,有一部分则是这些辛勤得来的野菊花换得的。外婆也用野菊花泡茶或煮药,牙龈上火、皮肤瘙痒溃烂,她都要拿野菊花来治上一治。【B】野菊花于她有着共患难的情谊,算得上相依为命的挚友了。
我摘野菊花,在放学或是放假时。小小一个人儿,捡了家中最小一只竹篮煞有介事的穿梭在田间小路上。也并没有特别的决
B.⑥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⑥
D.⑥①④③②⑤
心,只是叫一抹抹亮丽的黄吸引着。深秋的田野,谷物收割完毕,露出一望无际的空。我寻着那些在太阳光里招摇的黄,从这条田埂奔向那条田埂。每当我见那一堆开得好看又好闻的野菊花时,总觉得她们格外亲切。一如面对一堆自己的小伙伴,她们嬉笑着、闹腾着,对世界、对人事,毫无戒备的心理。蜜蜂在我耳畔“嗡嗡”地唱,花香在我鼻尖自由自在地游走,我小小的心在这盛开的花丛中融化了。 ..二十年的光阴在一年又一年漫漫盛放的野菊花中悄然流逝,再回首,早已换了时光。我的外婆在前几年一个野菊花盛放的深秋去了;我长大了,为人妻,为人母,可儿时采野菊的记忆却总也走不出我的脑海。每年一度的深秋,我总要走进山中,去寻找野菊花的踪迹。我将它们拿来装点房屋,用它们泡清幽碧绿的茶,也将它们做成芳香四溢的枕头。
野菊花已经随着光阴融进了我的血液,在每一个清冷的深秋,焐暖着我心中的点点寂寥与清寒。 7. 为什么说“野菊花开了,这对于乡下人来说可算是一件大事”?请根据选文前三段简要回答。 8. 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野菊纤巧,外婆也轻柔,她从不弄断花儿们的根基,只将近花的梗同花一起折下,扎成束,整整齐齐放进篮中。(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赏析。)
(2)蜜蜂在我耳畔“嗡嗡”地唱,花香在我鼻尖自由自在地游走,我小小的心在这盛开的花丛中融化了。(请解释“融化”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9. 文中画波浪线【A】【B】两句话,写乡人们对野菊花的称呼像是呼唤自家的“小儿女”,写外婆视野菊花为“挚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请做具体分析。
10.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①野菊花是乡下人生活的陪伴;②野菊花可入药,采摘来换些零钱添补家用;③野菊花可留作他日泡茶煮药。 8. ①句子描写了外婆采摘菊花时的动作,“轻柔”表现了她动作的小心,“扎成束”“不弄断花根基儿”“整整齐齐”表现了她对菊花的呵护,将外婆对野生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融化”表现我被野菊花的美丽与芳香深深的陶醉。
9. A句,因为野菊花陪伴着乡人的生活,乡人与野菊花格外亲近,乡人怜爱地称它为“小儿女”,表达对野菊花的怜爱之情。B句,外婆称它为“挚友”,因为野菊可以治外婆的小病,并能换来钱买药医治外婆的病,表达外婆对野菊花的喜爱与感激之情。 10. 这句话表现家乡的野生菊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时外婆、我采摘野菊花的情景每每想起,总会让我感觉无比的温暖与亲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外婆的深深思念。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根据选文前三段简要回答”的提示来确定筛选答案的范围。文章第二段中指出野生菊花开了,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接着在第三段中给出了答案。根据其中的“野菊花还陪伴着乡亲们的生活”“野菊花绽出一朵又一朵金黄时,他们定要忙里偷闲,或多或少摘些收着。野菊花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之效,拿去药铺换些零钱添补家用,或是留作他日泡茶煮药都是不可多得的选择”两句可筛选概括出答案。 【8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阅读这个句子,是对外婆采摘野菊动作的描写,从“轻柔”“不弄断花根基”“扎成束”“整整齐齐”等词,可以看出外婆对野菊花充满深情。
②本题考查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融化”本义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结合句子内容可知这里是表现我在一堆开得好看又好闻的野菊花面前时的感受,因为花美花香,再加上蜜蜂的歌唱,我的心被此情此景所陶醉。据此得出答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理解。A句写的是乡人对野菊花的称呼,因为野菊花与农人的关系密切,它们的默默无闻像极了乡下人,它们可入药,给乡下人带来财富与生活上的方便,所以乡人将它称作“小儿女”,表达对野菊花的喜爱。B句写的是外婆对野菊花的称呼,因为野菊花能帮助外婆治病,并能换来钱医治外婆的病,外婆的小病小灾等于都是野菊花的功劳,所以称它为“挚友”,不仅表现外婆对它的喜爱,还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主要写了乡亲们、外婆以及“我”对野菊花的深情,“二十年的光阴在一年又一年漫漫盛放的野菊花中悄然流逝,再回首,早已换了时光”可知这些内容都是作者的回忆,所以句子中“野菊花已经随着光阴融进了我的血液”,表现野菊花以及与野菊花相关的人、事都深深映入我的脑海之中,对我的影响力之大。“在每一个清冷的深秋,焐暖着我心中的点点寂寥与清寒”,“焐暖”指的是温暖。句意是说野菊花的美丽,童年时采摘野菊花的快乐,外婆采摘
野菊花的点点滴滴记在我的脑海中,每每想起,让我无比的温暖。很明显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对野菊花的思念,对逝去的童年生活、外婆的思念,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主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______ .(2)可爱者甚蕃:______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 .(5)何陋之有:______ .12.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 【甲】【乙】两篇短文都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分别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14. 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重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 (1). (1)德行美好 (2). (2)多 (3). (3)靠近玩弄 (4). (4)形体、躯体 (5). (5)宾语前置的标志
12. (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我只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泥所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乙】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13. 【甲】
不随俗流沉、志洁行廉、坚守节操的人生志趣。
14. 我更看重它的精神价值。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正直,是君子的象征,这些精神品质是其他植物少有的,所以我更看重它的这一精神价值。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馨”:德行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作为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上”“帘青”“予”“濯”“妖”等字词的翻译。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抒发的情感有异: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乙
文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随俗流沉、志洁行廉、坚守节操的人生志趣。答此题一个是要读懂文章内容,一个是要知人论世。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本题考查发散思维。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虽然说可以从“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任选一个,可是根据选文来看,还是探讨后者比较好。 (一)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默写 15.诗文默写。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3)__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无案牍之劳形 (2). (2)苔痕上阶绿 (3). (3)谈笑有鸿儒 (4). (4)斯是陋室, (5). 惟吾德馨 (6). (5)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牍”“儒”“馨”“濯”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五、综合性学习
16.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7年,全国统一新编语文教材正式出版,初一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一节《名联欣赏》小栏目,选用了楹联大师黄文中为杭州西湖撰写的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楹联学者王家安和黄文中女儿黄国梅均发现了此处有错误。
王家安解释,按照人们的思维和阅读习惯,总是说”山山水水”实际上黄文中特意将此四字颠倒过来,目的是为了言明西湖胜景中,水在山之前,水美甚于山美。王家安表示,从楹联格律来讲,上联起句“水水山山处处”,是“仄仄平平仄仄”;下联起句“晴睛雨雨时时”,是“平平仄仄平平”,这样一句之中平仄既交替,上下两句之间平仄也互对,才是一副工整对联。
【材料二】编写组表示教材《名联欣赏》小栏目中引用黄文中先生为杭州西湖撰写的对联,此联原作“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如《古今实用对联精编》等楹联书籍均作“山山水水”。同时,“山山水水”的提法也为人们所熟知。
关于报道中提及的问题,教材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目前已承认教材确实存在错误,将采取措施更改。 【材料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