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阅读训练
《琵琶行》阅读训练
一、《琵琶行》练习 基础巩固
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瑟(sa) 迁谪(zh?) 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 C.幽咽(ya)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ī) 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蓖(bì)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3.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格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能力提高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1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
是:
________, ________。
3.《琵琶行》(节选)中两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 _ 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________, 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 4.《琵琶行》这首诗中有许多描写乐曲声音之美的句子,请把他们写出来。 (1)描写乐曲声音粗重的: 。 (2)描写乐曲声音轻细的: 。 (3)描写乐曲声音流畅的: 。 (4)描写乐曲声音冷涩的: 。 (5)诗中有两处写月的句子,请写出来。
鉴赏品析
阅读《琵琶行》,回答下列问题。
1.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2.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4.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5.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2~13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7.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二、《李凭箜篌引》 基础巩固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张高秋( ) ②颓不流 ( ) ③ 中国( ) ....④泣露( ) ⑤逗秋雨 ( ) ⑥ 露脚( ) ....2.《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3
3.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能力提高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吴丝蜀桐”写箜篌 ,借以衬托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 ,还含有 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 。前四句先写 ,再写 ,后写 ,有 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 ,而又 ;“ ”以声写声,“ ”则以形写声。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诗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 扩大到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向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鉴赏品析
读诗句,完成下列各题
1、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口技》,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虽人有百手( ) ...(3)两股战战( ) (4)几欲先走( ) ...
(5)夫起溺 ( ) (6)微笑嘿叹 ,以为妙绝也( ) ..2.用原文语句填空。 (1)统领全文的文眼在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