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7-10章
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其立体形态与板条马氏体相似呈扁条状,亚结构主要为位错。
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
在光学显微镜下,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ε-碳化物组成。其立体形态与片状马氏体一样,也是呈双凸透镜状,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
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组织亚结构都是高密度的位错。 不同点:组织形态不同,立体模型不同,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方式不同。
9-7 何谓魏氏组织?简述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答:
魏氏组织:含碳小于0.6%的亚共析钢或大于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锻造、轧制后的空冷,或者是焊缝热影响区的空冷过程中,或者当加热温度过高并以较快
速度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并且呈针片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乎平行或其他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以及其间存在的珠光体组织,这类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称渗碳体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形成条件:魏氏组织的形成与钢中的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只有在一定含碳范围内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才可能形成魏氏组织,而且当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时,形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范围越窄。因此魏氏组织通常伴随奥氏体粗晶组织出现。
对钢性能的影响:其为钢的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指标下降,尤其是塑韧性显著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升高,容易引起脆性断裂。需要指出的是,
只有当奥氏体晶粒粗化,出现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魏氏组织并严重切割基体时降,才使钢的强度和韧性显著降低。
消除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塑性变形程度、降低加热温度、降低热加工终止温度,降低热加工后的冷却速度,改变热处理工艺,例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完全退火等工艺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9-8 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 答:
碳钢的回火转变过程及回火组织:
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与淬火组织相同
(马氏体中的碳含量是过饱和的,当回火温度在100℃以下时,碳原子可以做短距离的扩散迁移。在板条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形成碳的偏聚区,降低马氏体的弹性畸变能。在片状马氏体中,除少量碳原子向位错线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垂直于马氏体C轴的(100)晶面富集。)
2、马氏体分解,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
(当回火温度超过100℃时,马氏体开始发生分解,碳原子偏聚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成碳化物从过饱和α相中析出。将马氏体分解后形成的低碳α相和弥散的ε碳化物组成的双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3、残留奥氏体转变,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钢淬火后总是存在一些残留奥氏体,其含量随淬火加热时奥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而增多。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残留奥氏体将发生分解。残留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回火将转变为贝氏体,在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回火将先析出先共析碳化物,随后分解为珠光体。)
4、碳化物的转变,组织为回火托氏体
(马氏体分解及残留奥氏体转变形成的ε碳化物是亚稳定相,当回火温度升高至250℃以上时,将会形成更稳定的χ碳化物直至θ碳化物。当回火温度升高至400℃,淬火马氏体完全分解,但α相仍保持针状外形,之前形成的ε碳化物和χ碳化物全部转变为θ碳化物,即渗碳体。这种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
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的回复、再结晶,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当回火温度升高至400℃以上时,已脱离共格关系的渗碳体开始聚集长大,按照细粒溶解,粗粒长大的机制进行。与此同时,α相的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马氏体晶格是通过切变方式重组的,晶格缺陷密度很高,自由能高,因此在回火过程中α相也会要发生变化来降低自由能。当回火温度升高至
400℃以上时,α相开始出现回复现象,使位错密度减少或孪晶消失,但是α相晶粒仍保持板条状或针状。当回火温度升高至600℃以上时,板条状或针状α相消失,形成等轴的α相。将淬火钢在500-650℃回火得到的回复或再结晶了的α相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
9-9 比较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的组织和性能。
答: 组织比较:
珠光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6-1μm,形成温度:A1-650℃。 索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25-0.3μm,形成温度:650-600℃。 托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1-0.15μm,形成温度:600℃以下。
以上三类珠光体是由过冷奥氏体直接转变而得。
回火索氏体:将淬火钢经高温回火后得到的回复或再结晶了的α相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
回火托氏体:将淬火钢经中温回火后得到的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以上珠光体组织主要区别在于碳化物的形状不同,可以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类组织。
性能比较:
1、与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 2、在相同硬度条件下,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抗拉强度相近,但粒状珠光体的屈服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都优于片状珠光体组织。(这是因为,片状珠光体受力时,位错的运动被限制在铁素体内,当位错运动至片状碳化物界面时形成较大的平面位错塞积群,使基体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易使碳化物脆断或形成微裂纹。而粒状碳化物对铁素体的变形阻碍作用大大减弱,塑性和韧性得到提高,当粒状碳化物均匀地分布在塑性基体上时,由于位错和第二相粒子的交互作用产生弥散强化或沉淀强化,提高钢的塑性变形抗力,从而提高强度。)
3、粒冷珠光体的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片状珠光体好。
9-10 为了要获得均匀奥氏体,在相同奥氏体化加热温度下,是原始组织为球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还是细片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试利用奥氏体的形成机制说明之?
答:
细片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 原因:
1、将钢加热到AC1以上某一温度时,珠光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通常首先在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奥氏体晶核,这是因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碳浓度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则,易于产生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为奥氏体形核创造有利条件。
2、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时的相界面面积大于球状珠光体,也就是可供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