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轮机旁路控制系统(BPC) - 图文
防城港#2机组旁路控制系统
6结 论
大型机组旁路系统涉及到热工学、热工材料、热工控制等多学科,世界上许多发电设备公司和企业都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大投入,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专业公司从事相关设计和提供成套设备。
但是由于旁路系统事关机组运行安全,尤其是为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配套,需要旁路系统在超高温和超高压蒸汽环境下工作,对旁路系统设计、材料、控制技术和安全保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无论是为大型机组配套设计还是为在运行机组增设旁路系统,都是技术含量高、投报丰厚的系统工程。
大型发电机组旁路系统的提出主要是考虑运行经济效益问题,利用旁路系统可以缩短启动时间、提升机组容量调节的灵活性、回收工质、降低消耗。
火电机组容量日益增大,在冷启动过程中,锅炉点火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使锅炉发出的蒸汽达到工艺参数,实现冲转,而这些未达到工艺参数的蒸汽部分经调压阀减压后用来暖机,多余的蒸汽只能排空。
采用旁路系统后,点火后锅炉发出尚未达到工艺参数的蒸汽经过旁路系统减压减温,进入凝汽器处理,再返回锅炉,节省工质,降低损耗。由于锅炉容量庞大,点火后利用旁路阀节流减压,可以使锅炉内蒸汽压力和温度尽快上升到冲转工艺参数,缩短启动时间,节省启动过程燃料消耗。这些机组锅炉容量大,调节排气量十分缓慢,当电网需求对机组负荷发生改变时,为了保护锅炉,打开安全门,蒸汽对空排放。采用旁路系统后,机组变负荷时,多余蒸汽经旁路系统回流,节省工质,降低消耗。大容量锅炉点火启动需要消耗大量燃料,机组甩负荷时,可以利用旁路系统构成回路,实现停机不停炉,当需要机组并网,可以立即投入运行,节省锅炉启动燃料和时间。
虽然在机组上增加旁路系统会带来一系列技术、设计、材料、元件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就旁路系统在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功能而言,只要运用发挥得当,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目前在部分机组旁路系统使用过程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这正是说明需要在基础热工理论、热工材料、基础元件、控制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大型机组旁路系统和控制技术同益提高,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 25 -
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大学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设计已经圆满结束了。这一学期,为了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很多人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我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指导教师迟新利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迟老师不但指导我关于题目方面的知识,还给我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去搜集资料,同时还不辞辛苦的关心每位同学的设计进度,从而保证了我的毕业设计课题顺利完成。从迟老师身上,我学习到了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感谢计算机中心的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上机环境,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感谢图书馆老师为我提供了专业书籍。感谢实习电厂为我们提供实习机会。
最后再次衷心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你们的帮助保证了我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
谢谢!
- 26 -
防城港#2机组旁路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 边立秀等,热工控制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1 [2] 王存旭,热工控制系统基础,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3] 郑建平,珠江电厂3#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改造及投运,中国仪器仪表 2004.9 [4] 荣銮恩,燃煤锅炉机组,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1
[5] 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学会,热工自动化,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6] 郑扬帆,协调控制系统设计新思路,内蒙古电力技术 2004.2
[7] 刘爱忠,300MW火电机组培训丛书燃煤锅炉机组,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8] 王加璇,姚文达,电厂热力设备及其运行,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 李国勇,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10] 王常力,集散控制系统选型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1] 高伟,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12] 邵惠鹤,工业过程高级控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13] 吴季兰,汽轮机设备及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14] 张栾英,火电厂过程控制,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15] 李尊基,热工自动控制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7
[16] Chai TY,Lang SJ,Gu XY.A multivariable self-tuning feedforward controller and its app lication,Acta Automatica Sinica,1986,12(3):229~236
[17] Zhu KY,Qin XF,Chai TY.A new decoupling design of self-tuning multivariable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1999,13(3):183~196
[18] Tao WH,Chai TY,Yue H.Research of dynami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ball
coal mill system.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2004,16(4):778~780
[19] Wu LW,Chai TY.A neural network decoupling strategy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discrete tim
e systems,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7,23(2);207~212
[20] Xu CW,Lu YZ.Decoupling in fuzzy systems:a cascade compensation approach,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9,29(2):177~185
- 27 -
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附 录 A1.1
- 2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