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学习题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学习题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0:37:06

衡国民收入。并且可以描述在几何图形中,此时AD曲线的截距高于两部门经济的,其斜率小于两部门经济。

⒌ 答:假设原来的投资是I0均衡国民收入为Y0,现在投资增加了△I的收入;该部门将其中的一部分即c·△I用于再生产即生产性消费,这又意味着出售资本品原料的部门得到了c·△I数量的收入;该部门也将其中的c·(c△I)用于再生产,这一部门的支出又转化为另一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该经济从最初的投资增量△I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收入增量。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Y=△I+c·△I+c·(c△I)+c·(cc△I)+…… =△I(1+c+c2+c3+……cn-1) =△I·1/(1-c)

由此可看出,增加△I数量的投资,创造了△I·1/(1-c)数量的国民收入。由于c<1,因而△I·1/(1-c)>△I.这就是说,一定量投资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数倍的增加。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既定的;第二,经济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有供扩大再生产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乘数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

(七)论述题

⒈ 答: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1)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由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里所提出。杜生贝里认为,人们的消费不仅取决于绝对收入的量,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相对收入的量,即取决于消费者过去的收入及消费习惯、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等。他用偏好相互假设来代替偏好独立假设以及用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性与棘轮效应来解释消费的决定。

(2)生命周期的消费函数。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提出。该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性之间的关系到以及收入与财产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使其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最优配置。

(3)永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强调了永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之间的区分,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暂时性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性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永久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较大,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影响较小。

(4)探讨了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如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前面三种消费函数理论主要研究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实际上,在影响消费的因素中,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利率通过影响储蓄等影响消费;价格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指价格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所发生的影响而影响消费。由于高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因而当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更加平均,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此外,还有消费品存量、财政政策等一些影响消费的因素。

⒉ 答:他们都是乘数原理中的一种重要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投资乘数的计算方法完全一样,计算结果也完全相同,其原因是政府支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都是构成总需求的因素,即总需求=C+I+G+(X-M),因此无论是其中哪一种支出变化,都使总需求发生同样的变化,因而对均衡国民收入所产生的作用也完全相同。当其他条件不变时,KG=KC=KI=1/(1-MP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与上述两种乘数不同。因为当转移支付或税收变化一个量时,对总需求产生的作用要受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当政府转移支付变化一个量时,会对消费产生影响,从而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转移支付的量能使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称为转移支付乘数。以△TR代表转移支付的增量,KTR代表转移支付系数,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TR=△Y/△TR=MPC/(1-MPC)。

税收乘数是指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税收对消费支出的作用同转移支付对消费支出的作用一样,也受到边际消费货币的影响。但是,与转移支付不同之处在于,税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负方向的。以KT表示税收乘数,则在其它条件不变时,KT=△Y/△T=-MPC/(1-MPC)。它刚好与转移支付系数的符号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当政府增加支出时属扩张性的政策,而当增加税收时,却是紧缩性的政策。因而这两类乘数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或者说是相反的。

⒊ 答:可用图3-1中的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来进行描述。在图3-1中,交点E1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1。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图3-1中储蓄线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3-1中储蓄线以A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1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图3-1 储蓄增加及节俭悖论

E1为初始均衡点,其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为Y1,现假设储蓄增加,由S1增加到S2,投资保持不变,新的储蓄曲线S2与原来的投资曲线I相交于E2,其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2,Y2

⒋ 答: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与储蓄构成,因此有,C+I=C+S 或 I=S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 (1)总需求—总供给法

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条件:Y=C+I

投资函数:I=I0

消费函数:

所以,均衡国民收入:

图3-2 总需求——总供给法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图3-2中,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从原点出发有一条450线,这条直线上的任何一点到两轴的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与总需求相等。总需求曲线AD与450线在E点相交,E点对应的收入水平为Y0。由于E点表示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因而Y0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法

均衡条件:I=S

储蓄函数: 投资函数:I=I0

均衡国民收入:

搜索更多关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宏观经济学习题1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衡国民收入。并且可以描述在几何图形中,此时AD曲线的截距高于两部门经济的,其斜率小于两部门经济。 ⒌ 答:假设原来的投资是I0均衡国民收入为Y0,现在投资增加了△I的收入;该部门将其中的一部分即c·△I用于再生产即生产性消费,这又意味着出售资本品原料的部门得到了c·△I数量的收入;该部门也将其中的c·(c△I)用于再生产,这一部门的支出又转化为另一部门的收入;……如此循环下去,该经济从最初的投资增量△I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收入增量。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Y=△I+c·△I+c·(c△I)+c·(cc△I)+…… =△I(1+c+c2+c3+……cn-1) =△I·1/(1-c) 由此可看出,增加△I数量的投资,创造了△I·1/(1-c)数量的国民收入。由于c<1,因而△I·1/(1-c)>△I.这就是说,一定量投资的增加引起了国民收入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