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继桑克蒂斯之后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和 文艺理论家。 (二)特点
1。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两度出任政府内阁部长,因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而被解职。 2。克罗齐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他认真研究过黑格尔学说,但与其说他受黑格尔的影响,不如 说他是在叔本华,尼采,维柯和桑克蒂斯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为他的理论基础,所研究的中心 问题以及对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看法,都与上述几位理论家相联系。
3。克罗齐把物质作为心灵意识的附属物,具体说来,他认为外界的物质本来无所谓存在,它 是伴随主体赋予它一个形式之后才开始存在的。这就是克罗齐\艺术即直觉\的哲学基础。 二,主要著作
(一)《美学》(1902)
(二)《逻辑学》(1903—1909) (三)《实践哲学》(1909)
(四)《历史学》(1914)
(五)《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 (六)《美学纲要》(1912) (七)《诗论》(1936) 三,文艺观
(一)艺术本质论:艺术即直觉 1。克罗齐的直觉。
(1)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
(2)一种是来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 (二)克罗齐艺术与直觉的关系
如何理解克罗齐关于艺术与直觉的关系 从以下三方面: 1。艺术是直觉,幻象。 2。艺术是意象,幻影。
3。艺术如何在喜欢艺术的人那里再现——由外向里,得到意象。由这段话推论出,在克罗齐 那里:
艺术=直觉=幻象,艺术=意象和幻影。所以,艺术=直觉=意象=幻象=幻影 (三)直觉的最大特征是意象性
为了确证艺术的本质,克罗齐从否定的意义上提出了四个判断: 1。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2。艺术不是实际的功利活动。 3。艺术活动不是道德活动。
4。艺术不具有概念(理智)知识的特性。 现代西方文论经典选读 973
(四)艺术发生论 1。直觉与表现。
克罗齐的直觉和表现是等同的。 直觉===表现
2。直觉与形式。
克罗齐的直觉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克罗齐对于形式与物质的理解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物质)因和形式因的理论。 我们可以把克罗齐的艺术理论用公式这样表述: 艺术=直觉=意象(幻象,幻影)=表现=形式
- 25 -
(五)直觉与艺术种类
1。克罗齐认为艺术形式有整一性,即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的东西。整一性是个别性与普遍 性的统一。由于艺术是直觉,所以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完全是个人的,但其中也有宇宙的底蕴和世界 的反映,即普遍性。
2。克罗齐坚决反对给艺术分类,他认为艺术的生产既是直觉的过程,就不可能是类型种属的 生产,如果把两者等同,就混淆了艺术与实证科学和数学的关系。
(六)艺术欣赏与批评:再造
1。判断一个艺术品是美还是丑,批评家必须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借助于艺术家所提供的物理 符号和自己的想象力,循原来的程序走一遭,就是再造。 2。文学批评在克罗齐看来是一种\二度创造\活动。
(七)艺术的地位
1。克罗齐认为,艺术不是伦理学的女仆,不是政治学的部长夫人,不是科学的女翻译,艺术 有自己的独立性。
2。克罗齐的这一论述是建立在辨析\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生活而艺术\两种观点的基础之 上的。
复习与思考题
1。怎样认识唯意志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2。叔本华对理性认识和直观感性认识有哪些基本观点 3。叔本华认为艺术的价值何在 4。如何评价叔本华的悲剧观 5。如何理解尼采的文艺观 6。如何理解柏格森的文艺观 7。如何理解克罗齐的文艺观 拓展阅读书目
1。孟庆枢著《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74
第三章 唯美主义文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使学生对现代唯美主义文论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重点 在于唯美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的实质。 学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 唯美主义理论概述 一,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集体心理背景
唯美主义的产生适应了当时法国的社会心理,即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君主政体时代笼罩在法国 青年人心头的绝望和反叛情绪的需要。 (二)美学和文艺理论自身发展的学术背景
唯美倾向和对\纯艺术\的追求,在西方文论史上源远流长。 二,唯美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上升期
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以《莫般小姐》及其《序言》发表为标志,戈蒂叶已创造出 唯美作品,写出唯美评论,而且陆续受到比他更年轻的法国青年人(例如波德莱尔等)众星捧月般 的拥戴和推崇的时期。
(二)全盛期
指19世纪70年代,惠斯勒与罗斯金诉讼案的胜利,是唯美主义全盛期的突出表现。
- 26 -
(三)衰落期
指19世纪90年代王尔德与昆斯伯里侯爵诉讼案的失败,标志着唯美主义衰落期的到来。 三,唯美主义的主要特点 (一)特点
1。\为艺术而艺术\即为了艺术而呐喊,拼命,创作。
2。\形式\和\美\至上,即强调形式,美是艺术的根本目的,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3。\批评家等于艺术家\即强调批评家必须要有感受形式,美的能力,否则便不懂批评, 不能批评。
(二)小结
四,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一)法国的戈蒂叶
(二)英国的佩特,王尔德 (三)意大利的桑克蒂斯
五,唯美主义走向形式主义及其影响 (一)走向形式主义
1。自从被称为\唯美狂\的王尔德被投进监狱,欧洲大陆的唯美主义思潮开始衰败并衰退。 现代西方文论经典选读
975
2。此时,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的跃进。
(二)影响
形式,本来是唯美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戈蒂叶,佩特,王尔德等唯美主义大师都对它有 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但是,真正把它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并有独特发现,且作出相当贡献的,首先
要推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和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如果说前者还能从形式中辨认出水乳交融的内容因素的话,那么,后者则完全抽取了艺术的内容成分而走向了纯形式。这样,唯美主义的真传衣钵便 到了形式主义者手里。稍后,在遥远的俄罗斯的一群文学青年手中,\形式\又被导演为一场有声 有色的文学运动。
第二节 戈蒂叶论艺术美没有目的 一,生平
戈蒂叶生平有两大特点:
(一)从爱好绘画转入爱好文学 (二)从浪漫主义投向唯美主义 二,文艺观
(一)艺术的本质:无功利
\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唯美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整个19世纪唯美主义 思潮的理论出发点。 对此,戈蒂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 (1)艺术独立于道德。
(2)艺术独立于政治功利主义。
2。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用的。
3。艺术有自己的独特的目标,这目标就是艺术本身,与任何外在因素无关。 (二)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1。戈蒂叶把艺术的美置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上。他认为,美借助于艺术而显现,而流传,艺术
的使命就是塑造美,高扬美,美和艺术实际上是二而合一的合体。惟有美和艺术才是唯一能经得起 时间考验,值得人们献身的东西。
2。所谓造型,就是用诗歌来塑造形象,使之具有绘画,雕刻那样凸出,立体的效果,借口头
流传获得不朽。换言之,即\将艺术品移植\。用诗歌再现博物馆里名画,名雕塑之美的方式,由
- 27 -
于是两种艺术类型的沟通和融化,戈蒂叶称之为\艺术品的移植\是极美。 3。戈蒂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而且亲自动手,大力实践。 (三)\形式\及其内涵
对戈蒂叶说,形式的最高要求有三:
1。是准确,即\把外形的轮廓触摸到它们最难捉摸的隐微曲折处。\ 2。是给难以捉摸甚至无法描写的事物赋形。
3。是赏心悦目的色彩。在戈蒂叶看来,没有光或色彩的形式是不可思议的。在他的理论中, 光,色彩几乎和美同义,\使我产生快感的三件东西是:黄金,大理石,猩红;??我用它们建筑 我全部的空中楼阁\。
(四)艺术与生命活动: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放浪
1。戈蒂叶不把艺术看作纯精神活动,而是看作生命活动。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976
2。戈蒂叶认为,艺术不以诲人为目的,它独立于政治,道德和社会而\自治\它的对象是 单纯的美和形式,因此追求艺术就是追求美,追求形式。
3。对艺术家来说,这种追求意味着自由,享乐和放浪。由于美,形式,艺术三位一体,所以
在艺术家眼中,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应该完全消解,留下的只是纯净的形式,纯净的 美。
4。艺术给人以最高享受,所以,追求艺术就是享受生命。
第三节 佩特\艺术与生命体验\文艺观
唯美主义在英国流行并达到全盛,有着深刻的时代语境影响和艺术积累。
一,生平
王尔特?哈罗特?佩特(1839——1894)是英国文艺理论界唯美主义者早期和最重要的代表。 二,主要著作
(一)《文艺复兴:艺术和诗的研究》(1837)
(二)《伊壁鸠鲁学说的信徒玛丽厄斯:他的感觉和思想》(1885) 三,文艺观
(一)艺术感知:脉搏与刹那——对纯美的感受瞬间即逝 脉搏与刹那,是佩特理论的核心概念。 1。\刹那\。
所谓\刹那\是指人在感知自然或艺术形式时所获取的一个个零散的,瞬间的美感。 2。\脉搏\。
所谓\脉搏\是指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应不断地获得瞬间的感官享受,感受美,获取美。 (二)艺术与生命本体——要保持对形式和美的心醉神迷状态 (三)艺术批评:体验就是目的
佩特认为,艺术批评是一种只凭个人感觉而不重理性的心理活动。 (四)总结
娱乐并非放纵自己,抓住每一瞬间追求纯美和形式,获取感官享受,既是艺术欣赏和批评的目 的,又是人生的要义,这就是佩特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刹那,脉搏,火焰,体验等概念的线索。 第四节 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一,生平
综观王尔德的一生,他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令人十分叹息。
王尔德在19世纪的英国与肖伯纳齐名,他一生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戏剧,诗作和小说,散 文。
二,主要著作
(一)小说《道连?葛雷的肖像》(1891)
- 28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