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2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管理办法 - 图文
1.硐室避难区两侧都设有人员定位读卡器,避难人员进入即可探测到,硐室对角安设防爆摄像头,监测硐室人员情况,便于地面应急救援中心了解井下避难人员情况,便于做出合适的救援计划和指导避难人员进行自救。
2.硐室内外设臵传感器实时监控硐室内外的各项环境参数。硐室内环境监测的参数至少应包括CO、CO2、O2、CH4、温度和湿度;硐室外环境监测参数至少应包括CO、O2、CH4、CO2、温度。
3.硐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应设臵超限报警点,环境参数超出规定值时自动声光报警。
4.设臵数据接口,与井上监测平台对接,将检测到的舱内气体环境参数传输到井上。各项环境参数标准如表所示。
各环境参数标准
气体种类 O2 CO2 CO H2S CH4 温度 (四)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1.永久安全避险硐室应具备压风供氧、自备氧二级供氧保障体系。优先采用井下压风供氧,若井下压风系统中断或破坏,立即开启
安全范围 18.5%~22.5% 0.3%~0.8% ≤24ppm ≤6ppm ≤0.5% ≤30℃ 氧气瓶向硐室供氧。
2.压风供氧采用弥散式布气方式,通过回风管路实现避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避险硐室内始终保持正压。
3.压风系统进风压力经减压后以0.2MPa的出口压力供风,供气量人均不小于100L/min,通过控制压风控制柜阀门调节出口风量。
4.压风柜侧面设臵压差表,可测定硐室内外压差,由于压风进入硐室内导致硐室内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排气控制硐室内外压差,保证硐室内外压差处于200~1000Pa。
5.自备氧供氧系统以人均需氧量0.5 L/min计算,能够单独保证硐室的额定保护时间。
6.救生舱应配备隔绝式氧气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5倍。
(五)通讯系统
1.避难硐室内实现了“二级通讯系统”,分别为小灵通通讯、有线电话两种方式。
2.小灵通通讯可与井上电话和手机相联络。有线电话与井上调度室相连,电话机旁设臵通讯面板,面板上面印有“救援指挥中心”、“调度室”等主要部门电话,可实现有效的联络,便于开展救援工作。
(六)空气净化系统
1.硐室内应具有有效的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在额定防护时间内保障硐室内空气及有害气体浓度满足下表的规定。 项目 O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18.5%-指标 23.0% 2.硐室内应具有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流量宜在20L/min以上。 3.硐室内对CO2的吸收能力应不低于0.5L/(min〃人)。 4.硐室内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应符合要求,并做真空包装,使用过程中产生粉尘率不大于2%;药剂失效时应有明显的颜色指示。
5.在外界电力供应中断或空调机组意外停转情况下能够满足硐室内内制冷除湿的需要。
(七)制冷除湿系统
1.硐室内应有专门的制冷除湿系统,正常情况下矿井电力维持运行。
2.在外界电力供应中断或空调机组意外停转情况下能够满足硐室内内制冷除湿的需要。
(八)动力保障系统
1.硐室内应具有动力供应系统,在失去外部供电的情况下硐室内部电源能维持额定工况下的能源需要,且安全系数应符合规定。应有详细的能耗计算与动力保障设计。
2.硐室应具备外部电源接入接口,在硐室处于备用状态下利用外部电源对内部电源充电。外部电源及电源接口应有完善的安全保护,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的供电安全及灾变条件下外部电源中断时内部的供电安全。
(九)生存保障系统
≤24×10-6 <1.0% ≤1.0% 33℃±2℃ ≤85% 1.硐室内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并有足够的安全余量。其中,食品配备不少于2000kJ/人.天,食用水500mL/人.天。
2.硐室内应配备应急救助所需要医疗设备,包括急救箱、苏生器等。
3.硐室内应配备必要的应急维修所需工具箱、灭火工具等。4.硐室内应具有人体排泄物处理功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