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年一级建造师重点笔记 - 图文
(4)CPⅢ点应设臵强制对中标志,标志连接件的加工误差不应大于0.05mm。
2.轨道施工前应对线下工程竣工测量成果进行评估,检查线路平、纵断面是否满足轨道铺设条件。必要时应对线路平、纵断面进行调整,满足铺轨要求。
3.高速铁路轨道施工应以轨道控制网CPⅢ为基准,进行轨道施工测量。 4.轨道铺设精度应满足设计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的要求。 1C411025了解构筑物变形测量方法
构筑物变形测量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高速铁路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对高速铁路及其附属建筑物进行变形测量。 2.高速铁路变形测量的内容包括路基、涵洞、桥梁、隧道、车站以及道路两侧高边坡和滑坡地段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
3.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对高速铁路变形测量的内容、方法、范围和监测频率进行规划和设计;变形监测工作实施前,应制订监测技术方案。
4.变形监测工作应根据线下工程施工的开工时间、工程进度以及工程的需要适时开展。首次观测,宜获取监测体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
5.变形监测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系统,按工程需要的精度等级建立,并一次布网完成。
6.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臵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臵。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臵,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7.高速铁路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按照监测量的中误差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20~1/10的原则进行设计。
8.基准点应建立或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臵,宜选用CPI、CPII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基点。当需要增设基准点时,按照线路水准基点的要求增设基准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0.每周期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11.变形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变形量的大小和变形速率等因素进行设计。 1C411026了解线路沉降观测及评估方法
线路沉降观测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运营期间应对构筑物(桥梁、隧道、涵洞和路基等)变形继续监测,特别是针对区域地面不均匀沉降地段,要重点监测。
2.运营期间沉降监测应尽量利用建设期间布设的观测点,并根据运营监测需要在重点地段增设特征断面。特征断面监测点的增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桥梁地段 监测断面 测点应不少于6个; (2)路基地段 监测断面 测点应不少于6个。
3.桥梁地段可利用桥墩监测点进行桥梁受区域地面沉降影响的监测工作。 4.沉降监测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路基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12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规范》规定执行,12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2)桥涵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规范》规定执行,24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5.构筑物沉降监测方法和精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6.区域沉降地段的监测方法可采用InSAR技术、GPS技术、水准测量方法或建立分层水位监测井和分层沉降标的方法。
8.轨道几何状态检测
5
(1)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内容应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扭曲以及轨道中线三维坐标。 (2)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宜利用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测量。 (3)测量步长根据运营维护需要确定,其他测量要求应按规范相关规定执行。 1C411027了解基础平面控制网的作用
基础平面控制网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CPI控制网宜在初测阶段建立,困难时应在定测前完成,全线(段)应一次布网,统一测量,整体平差。 2.CPI控制网应按要求沿线路走向布设,并附合于CP0控制网上。控制点宜设在距线路中心50~1000m范围内不易被施工破坏、稳定可靠、便于测量的地方。点位布设宜兼顾桥梁、隧道及其他大型建(构)筑物布设施工控制网的要求,并按规定埋石。标石埋设完成后,应现场填写点位说明,丈量标石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按要求作好点标记。
3.CPI应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点、终点或与其他铁路平面控制网衔接地段,必须有2个及以上的CPI控制点相重合,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CPI控制网宜与附近的已知水准点联测。
4.CPI控制网应与沿线的国家或城市三等及以上平面控制点联测,一般每50km宜联测一个平面控制点,全线(段)联测平面控制点的总数不宜少于3个,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当联测点数为2个时,应尽量分布在网的两端;当联测点数为3个及其以上时,宜在网中均匀分布。
5.CPI控制网应按二等GPS测量要求施测。 1C411028了解线路平面控制网的作用
线路平面控制网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CPⅡ控制网宜在定测阶段完成,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要求。 2.CPⅡ控制网应按要求沿线路布设,并附合于CPI控制网上。CPⅡ控制点宜选在距线路中线50~200m范围内、稳定可靠、便于测量的地方,并按规定埋石。标石埋设完成后,应现场填写点位说明,丈量标石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按要求作好点标记。
3.在线路勘测设计起、终点及不同测量单位衔接地段,应联测2个及以上CPⅡ控制点作为共用点,并在测量成果中反映出相互关系。
例:
1.线路复测前,施工单位应检查线路测量的有关图表资料,会同(B)进行现场桩橛交接。 A.建设单位;B.设计单位C.监理单位;D.地方政府
2.铁路工程项目的一般测量科目实行同级换手测量时,须更换(D) A观测点;B测量仪器C计算资料;D观测及计算人员 3.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B)。
A.同级换手测量B.彻底换手测量C.更换全部测量仪器D.更换全部测量人员 4.线路复测的任务是(B)。
A.重新测设B.检验原有桩点准确性C.中线测量D.测设路基的施工零点 5.施工测量成果验收工作一般由(C)组织实施。 A.建设单位;B.设计单位C.监理单位;D.施工单位
6
1C412000铁路工程材料
1C412010 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及使用范围
1C412011了解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一、水泥进场检验规定
1.运抵工地(场)的水泥,应按批(散装水泥每500t为一批,袋装水泥每200t为一批,当不足500t或200t时,也按一批计)对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的水泥进行强度、细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等项目的检验。
2.使用过程中,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复验。
二、水泥试验项目
1.细度、2.标准稠度用水量、3.凝结时间、4.安定性、5.胶砂强度。
细度是指水泥颗粒总体的粗细程度。水泥颗粒越细,与水发生反应的表面积越大,因而水化反应速度较快,而且较完全,早期强度也越高,但在空气中硬化收缩性较大,成本也较高。如水泥颗粒过粗则不利于水泥活性的发挥。一般认为水泥颗粒小于40μm(0.04mm)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大于100μm(0.1mm)活性就很小了。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细度用比表面积表示。比表面积是水泥单位质量的总表面积(m2/kg)。国家标准(GB175-2007)规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应大于300m2/kg;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筛余表示,其μm80方孔筛筛余不大于10%或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达到标准稠度水泥净浆时用水量与水泥质量之比*100 水泥质量常取500g 从水泥加水拌合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称为初凝时间。
从水泥加水拌合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塑性并开始具有硬度的时间,称为终凝时间。
国家标准规定,硅酸盐水泥的初凝时间不早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迟于6.5个小时。其它水泥的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小时。凡初凝时间不符合规定者为废品,终凝时间不符合规定者为不合格品。
安定性是水泥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体积的不均匀变化引起膨胀、裂缝或翘曲等现象。安定性实验可采用试饼法、雷氏法,当实验结果有争议时以雷氏法为准。
三、水泥试验结果评定方法
水泥分为合格水泥、不合格水泥和废品。
1.合格水泥:水泥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 2.不合格水泥:A凡细度、终凝时间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或强度低于该强度等级的指标时为不合格水泥;B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的掺合料超过最大限量的为不合格水泥;C水泥包装标志中品种、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者为不合格水泥。不能直接应用 3.废品:凡1.氧化镁含量、2.三氧化硫含量、3.初凝时间、4.安定性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的水泥为废品。 1C412012了解水泥使用范围 一、选用水泥基本原则 1.按水泥性能特点选用; 2.按构筑物功能选用;
3.按构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选用; 4.按构筑物施工工艺需要选用。
二、一般情况下常用水泥的推荐使用范围
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快硬硅酸盐水泥时,可参考表1C412012进行。
硅酸盐水泥尾由硅酸盐水泥熟料,o~5%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
普通硅酸盐水泥(简称普通水泥)是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混合材料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活性混合材料是指符合技术标准的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及粒化高炉矿渣。非活性混合材料是指低于技术标准的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粒化高炉矿渣、石灰石和砂岩。掺活性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5%;掺非活性材料时,最 大掺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0%。
从两种水泥组成成分来看,硅酸盐水泥中除水泥熟料、石膏外,不掺或掺加少量的混合材料; 普通硅酸盐水泥中除水泥熟料、石膏外,掺加多量的混合材料,而且混合材料品种多样。
由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多加混合材料,其早期抗压强度要比硅酸盐水泥早期抗压强度为低。例如;同样是强度等级52-5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3d抗压强度为22MPa,而硅酸盐水泥3d抗压强度为23MPa。相比之下,硅酸盐水泥具有早强快硬的特点。
7
硅酸盐I型水泥(P.I.):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
硅酸盐II型水泥(P.II.):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5%以下的混合材 普通硅酸盐水泥(P.O.):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5~20%的混合材
矿渣硅酸盐水泥(P.S.):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20~70%矿渣(允许用8%以下的石灰石、窑灰、粉煤灰和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中的一种材料代替矿渣)
火山灰硅酸盐水泥(P.P.):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20~50%的火山灰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20~40%的粉煤灰
复合硅酸盐水泥(P.C.):硅酸盐水泥熟料+石膏+20~50%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材
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主要区别是:
1、PO水泥强度等级最低是42.5,而PC水泥最大的等级为32.5;
2、PO水泥混合材掺量为5~20%,而PC水泥混合材至少两种,掺量为20~50%
常用水泥使用范围 表1C412012 水泥品种 环境条件 一般气候环境 干燥环境 硅酸盐 水泥 普通硅酸 快硬硅酸 矿渣水泥 盐水泥 盐水泥 火山灰 水泥 粉煤灰 水泥 复合硅酸 盐水泥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不得使用 不得使用 不得使用 潮湿环境或水下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可以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厚大体积 要求快硬高强 要求抗冻 要求抗渗 要求抗磨 不宜使用 可以使用 不得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优先使用 不宜使用 不宜使用 不宜使用 不宜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不得使用 不宜使用 不宜使用 可以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不宜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优先使用 可以使用 不得使用 不宜使用 不宜使用 三、特种水泥推荐使用范围 特种水泥主要根据构造物特殊性能选用。
1.道路硅酸盐水泥:用于对抗折要求较高的路面工程等。 2.大坝水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3.砌筑水泥:用于砌筑工程。
1C412020 混凝土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的作用
1C412021了解外加剂的分类
外加剂共有八种类型(GB8076—2008),名称及代号分别如下。
(1)高性能减水剂:早强型高性能减水剂,HPWR-A;标准型高性能减水剂,HP-WR-S;缓凝型高性能减水剂,HPWR-R;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