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
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梦。
四、课后作业摹字帖,读写结合动于心 1.描红、临写本课字帖。 2.抄写本课词语。 3.课后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
1.选字填空。
综 踪 棕 ( )迹 ( )色 ( )合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设计意图】
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形近字的学习,又巩固了多音字的运用,还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 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板书内容: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
生: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①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①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生:第7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
①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一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②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3.小结。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用文中的话讲就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