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2份试卷合集】安徽省合肥庐阳区六校联考2021届语文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圈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迁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 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
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B.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数绵羊 王溱
小戈桑没上过学,自然不知道什么潘多拉的盒子,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潘多拉草原,这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一捧捧青草,绿得要滴下来。之所以说捧而不是棵,小戈桑每次都是蹦跳着把它们像鲜花一般捧到族里的羊圈外,恭恭敬敬摆好。族长说,草原是神圣的!小戈桑点点头;族长又说,每棵草都是草原的恩赐!咩——羊儿们一起仰头附和。
小戈桑常往族长家跑。族长的帐篷里有厚厚的一摞书,还有美丽的小乌依。小乌依笑起来的时候,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整个草原如沐春风。小戈桑把笑声挂在风车上,绕着羊圈一圈又一圈地跑,才能甩掉脸上的红晕。
小乌依的牙很白很白,夜晚两人坐在羊圈边说着悄悄话的时候,小戈桑只看见两排比月光更光洁的牙,像极了天上那些发光的石头。他们数星星,一颗,两……可是太多了,眼睛根本盯不过来,小乌依忽然狡黯地一眨眼,猛地扬起鞭,原本安然咀嚼着月光的羊群惊起,绕着羊圈内围奔跑起来,很快排成了一队。
快数羊啊戈桑!小乌鸟依大喊,这可比数星星好玩多了。
戈桑瞪大了眼睛,看哪,雪白的绵羊居然在发光!它们像一团团发光的云,在黑夜里疾走,戈桑赶紧开始数。
一只,两只,三……哦不对不对,这只数过了。戈桑的眼睛被晃得发晕,好怕一个不小心它们就会长出翅膀来像天使- -样飞走,
嘿!你真没用!乌依嘟起嘴,收起了鞭子。绵羊身上的光淡了下来,乌依眼睛里的光也暗了下来。 戈桑讨好地说,我数了,数了,是五十三只!
乌依笑了,谁不知道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你根本没数!顿了顿,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十三只。 怎么了?戈桑问,
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戈桑把鞭子抽得啪啪响,说,等着,我们的羊会越来越多的,一定!
几天后,羊没有增多,反而少了一只。戈桑慌了,他沿着羊群走过的路- -路寻过去,他把手圈在嘴边喊:咩——没有任何回应。
戈桑踏过一片无精打采的苜蓿地,绕过窸窸细语的蟋蟀群,戈桑差点掉进一个大坑。大坑?草原竟然有个大坑!咩——坑底传来微弱的叫声, 果然,羊就在那里。
戈桑狂喜,连爬带滚扑进坑里。可是当戈桑拽着羊往上蹬的时候,土一崩,掉了个四脚朝天。戈桑的脚崴了,崴脚的戈桑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法爬上去,渐渐地,没进食的戈桑力气越来越小,戈桑身上有刀,他可以把羊杀了,割羊肉,喝羊血,可戈桑不干,那是割自己的肉。虚弱的戈桑紧紧抱着羊,仰头望着星空,满天乌依的眼睛在眨呀眨,他渐渐闭上了服。
酲来的戈桑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矿工家里,在羊奶的滋养下,身强力壮的戈桑很快恢复了体力。那矿工原本也是牧民,他兴奋地对戈桑说,放什么羊啊,草原底下全是煤矿,全是宝啊!
戈桑可不管什么宝,他牵着羊匆勿赶回族里。族里正在载歌载舞,乌依盛装打扮,坐在了家里有金酒壶和金酒杯的矿主身旁。那天,戈桑喝了很多奶酒,他看见穿嫁衣的乌依特别美丽,他隐约听见乌依说:我们族就要富起来了!
从那以后,戈桑代替乌依留在族长身边,还代替她照顾起了族里的羊群,戈桑也试过偷偷在夜里挥动鞭子,可是羊们再也没有发过光。乌依走了,一切都黯淡了。正如乌依所言,族里很快富起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
好了,孩子,现在你明白睡不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数绵羊了吧?睡吧,愿潘多拉草原上的小精灵们伴你入梦。戈桑说。
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
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干,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草原命名为“潘多拉”,取自于“潘多拉的盒子”,暗示了草原消亡的结局,并使小说具有了浓厚的
寓言色彩。
B. “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等景物描写,描绘了草原之美,也烘托男女主人公
朦胧的情愫之美。
C.小乌依扬鞭绵羊发光,收鞭光淡下来,这样的描写颇有魔幻意味,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推动
了情节发展。
D. 男女主人公对待草原、财富的态度迥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们爱情夭折
的深层原因。
5. 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 (5分)
6. 小说在结尾上有何特点?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 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
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 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
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 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竞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