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重要)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2.组织规划3.制度规划4.人员规划5.费用规划
三.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
工作岗位分析是指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所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四.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和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的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五、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重要)
1.书面资料2.任职者的报告3.同事的报告4.直接的观察
六.岗位规范的概念:
岗位规范也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它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七.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1.岗位劳动规则2.定员定额标准3.岗位培训规范4.岗位员工规范 八.岗位规范的结构模式:
1.知识能力规范2.岗位培训规范3.技术业务能力规范4.生产岗位操作规范
九.工作说明书的概念:
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十.工作说明书的内容:(重要)
1.基本资料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4.工作内容和要求5.工作权限、6劳动条件和环境7.工作时间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12.绩效考评
十一.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 准备阶段: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
种基本数据和资料。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步完成。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二)调查阶段,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阶段)首先要对岗位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十二.起草和修改工作说明书的具体步骤:(重要)
1.需要在企业单位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岗位调查,并起草出工作说明书的初稿。2.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组织岗位分析专家,包括各部门经理,主管及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召开工作说明书的专题研讨会,对工作说明书的订正和修改提出具体意见。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工作说明书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工作说明书需由初稿、第一稿、第二稿到送审稿增删多次,才能形成工作说明书的“审批稿”,最终交由企业单位的总经理或负责人审查批准,并颁布施行。
十三.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1. 明确任务目标原则2.合理分工协作原则3.权责利相对应原则
十四.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1. 岗位工作的扩大化与丰富化2.岗位工作的满负荷3.岗位的工时制度4劳动环境的优化。
十五.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1. 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2.现代工效学的方法3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如工业工程
第二节、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一. 企业定员的基本概念:(重要)
企业定员,亦称劳动定员或人员编制。企业劳动定员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企业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二. 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
1. 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科学合理定
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三. 企业定员的基本原则:
1.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2.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6.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
四. 核定用人数量的标准 (一)按劳动效率定员: 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
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
凡是有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因为人员的需求量不受机器设备等其他条件的影响,更适合这种方法来计算定员
由于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因此,可以相应按工时或产量来表示。
例如:计划期内某车间没轮班生产某产品的产量任务为1000件,每个工人的班产量定额为5件,定额完成
率预计平均为125%,出勤率为90%,计算出该工种每班的定员人数。 1. 定员人数= 1000 =178(人) 5×1.25×0.9 如果采用工时定额计算: 班产量定额=工作时间
工时定额
工作班时间×定额完成率×出勤率 8×1.25×0.9
如计划期任务是按年规定的,而产量定额是按班规定的,采用
定员人数=(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1-计划期废品率)
(二) 按设备定员
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
(三) 按岗位定员
班定员人数=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
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放宽时间
(四) 按比例定员
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百分比) (五)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五. 企业定员新方法:
1. 数理统计法2.概率推断法3.排队法
六. 定员标准的概念:(重要)
定员标准是由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定员所做的统一规定。
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
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
则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8/5=1.6(工时/件),定员人数=生产任务量(件)×工时定额 = 1000×1.6=178
七. 企业定员标准的分级分类:(重要)
分级:1.国家劳动定员标准2.行业劳动定员标准3.地方劳动定员标准4.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分类: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分为:单项定员标准和综合定员标准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可分为:效率定员标准、设备定员标准、岗位定员标准、比例定员标准、职责分工定员标准。
八.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
1.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依据要科学3.方法要先进4.计算要统一5.形式要简化6.内容要
协调
九. 定员标准的总体编排:
1. 概述2.标准正文(标准名称、范围、引用标准)3.补充
第三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一. 制度化管理的优点:
1. 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基础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的
需要。
二. 制度规范的类型:
1. 企业基本制度2管理制度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
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特点: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四.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
1. 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
性
五.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重要)
1. 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2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