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物理第一模块声光热中考复习训练 - 图文
第一部分 声、光、热
专题一 声学
近三年安徽省中考考点与趋势分析 年份 考查方式 考查知识 所占分值 2013 3 选择题 介质传声 2012 2 填空题 乐音的三要素
2011 2 填空题 乐音的三要素
从上述表格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声学在中考中所占比例不大且相对稳定,一般占2至3分。主要考查点集中在以个几个方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乐音的三要素; 3.声音与环境。
从命题的趋势分析,并结合官方有关中考政策,2014年中考仍然会集中在以上一些考点上,学习中还应关注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推理法等)以及与社会生活、生产等有关的现象的判断与研究。
典型试题解析
(2013.安徽)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答案】D 【解析】
A选项分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但由于物体的振动有时由于其振动频率高,振幅小,所以用人的肉眼观察不明显,所以在物理学类似问题常采用“转换法”或“放大法”等来解决。音叉激起水花即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显然它不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A错;
B选项分析:B选项说明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所以B也错;
C选项分析:C选项说明钢尺的振动频率与其振动部分的长度有关,而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显然C也错误;
D选项分析: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由此推理可知:当罩内
没有空气(真空)时,将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A、B、C三个选项运用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的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
说明:“推理法”也是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之一。通常来说,“推理法”应用时有以下环节:
1.实验操作与现象观察;
2.分析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发展的趋势,推理出当实验条件为“理想状态”(例如真空状态)时将会出现的实验现象;
3.得出结论。
(2012.安徽)成语“万籁俱寂”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从声音的特性分析,这主要
是指夜晚声音的 很小.
【答案】响度 【解析】声音的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和听者到声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在其离开声源的距离相等的前提下,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直觉感受为声音的尖细或低沉的程度,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则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很难相同。故人类(甚至其它动物)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辨音。 “万籁俱寂”说明人感觉到的声音很弱,故指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小。
2014备考训练题精选
一、选择题 1.(2013.庆阳)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2013.苏州)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具有能量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3.(2012.湖南益阳)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频率越高 D.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13.黄石)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够进行交流,所以真空能够传声 C.蝙蝠是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