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建筑节能实践过程与改进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实践过程与改进措施
建筑节能是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世界建筑发展的大潮流中,建筑节能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发展不快。在总结分析我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推进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建筑节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障碍,从政府、市场与工程建设过程3个方面提出了节能建筑在建设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推广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 O引言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资源和最小的能源消费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实施是通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有效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来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技术工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以推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各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节能目标和策略,并以公共建筑、示范工程大力宣传节能建筑。经过几年发展,各地建筑节能取得初步成果,以天津市为例,2005年至今,建成三步节能住宅f节能达到65%)1500万m2【1】”。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建筑耗能在能耗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2】,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建筑节能仍然任重道远。尽管我国在推进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技术、法规方面,还是在实施效果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建筑能源浪费现象依然严重,距我国迈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还相差较远。 1我国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1.1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
我国在建筑节能管理方面,通过发布标准、制定法律、颁布规定3种途径,已初步形成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在标准发布方面,早在1986年,建设部就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旨在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行业法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f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30%;1993年又出台了一部规范旅游旅馆建筑节能设计的《旅游旅馆建筑热能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1995年,建设部发
布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节能率要求50%;2005年,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设规范》和《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2006年又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次,在法律制定方面,我国自1998年1月1目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指导全国节能的大法,也是中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立法依据,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最后在规定颁布方面,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建设部于1998年联合制定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f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2000年,建设部以76号部长令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1.2建筑节能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
建筑和交通是我国能源战略主要关注的两大部门,国务院已把建筑节能列为我国能源战略研究主命题。“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建筑节能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建筑节能目标,明确了其任务,且将强化管理机制列入了发展规划。中央部署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10大重点节能工程中,建筑节能也名列其中。国家发改委将建筑节能工程列入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城市发展与城镇化领域重点内容之一。
2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实践过程与特点 2.1示范工程带动节能建筑发展
全国各地已建成的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发挥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目前我国建成的示范性工程包括太阳房、应用水源热泵技术等节能建筑,这些示范工程把各地的节能建筑带入全面执行50%节能标准的实施阶段,许多省、市已开始执行65%的节能标准,很多城市也在进行节能65%的工程试点。在示范工程的影响下,一些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相应出台,公众的节能意识也得到提高,同时还刺激了节能技术的研发,大大推动了节能工作的实施。 2.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使用能耗
我国既有建筑绝大多数属高能耗建筑,对其进行节能改造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国家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十一五”期间,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依据,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为内容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启动则为其提供了交流经验的平台。目前,各地区通过开展改造试点工作,不仅积累了一些改造经验,更为以后进一步开展节能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2.3着力公共建筑工程节能
公共建筑耗能高,节能潜力大,国家已将这类建筑列为重点节能对象。目前,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监管上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各地均按照要求对在建公共建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对使用中的公共建筑进行能耗检测和用能分析,为节能改造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 2.4以国际合作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
国际合作是学习先进技术经验,推动国内工作快速开展的有效途径。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与联合国开发署、英国建筑科学研究机构开始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合作研究。20世纪90年代又启动了中国-加拿大政府建筑节能科技合作项目。目前我国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发展署、欧盟、芬兰、法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和组织的双边及多边科技合作已全面开展[3]。我国和世界银行关于供热的科技合作也已启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3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建筑节能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地的建筑节能都有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
(1)建筑节能法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标准配套还不齐全,执法依据不充分,力度不够。
(2)公众的节能知识太少,节能意识淡薄。
(3)洪热采暖计量收费制度改革还未全面启动实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建筑节能推广。
(4)缺乏建筑节能的标志和认证等有效管理办法。 (5)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推广应用进度缓慢。
(6)缺乏激励机制,开发商和用户节能建筑积极性不高。
4加速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应注意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完善与加强政府建筑节能管理
我国建筑节能仍处于萌芽阶段,遭遇到计划经济和特定历史阶段鼓励能源消费等制度遗产的羁绊。加速推进我国的建筑节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调控与监管。
(1)完备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我国应建立与完善多层次的建筑节能法规体系,提供建筑节能实施的法律保障。从技术层面上,尽管我国在建筑规划设计及施工过程已形成了一些节能标准,还应在材料采购以及建筑产品流通环节制定相关法规,以便通过节能标准选取建筑材料并控制建筑能否上市交易、流通。从法律层面上,为保障建筑节能各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还需一部专门针对建筑节能的法律将其提升至法律地位,真正做到守法者有法可循、执法者有法可依。 (2)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政府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激励政策,如对建筑节能设备实行优惠贷款政策、特别折旧和税收减免措施,对节能设备推广和示范项目实行补贴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开发的财政投入与经济补贴,对节能服务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
(3)推进城市采暖收费体制改革。一些地区现在仍采用按建筑面积收取采暖费的制度,阻碍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国家应加快城市供热收费制度改革的步伐,制定合理的收费办法,以经济措施促进建筑使用节能,为全寿命周期推进建筑节能扫除障碍。
(4)加强建筑节能宣传力度,唤起大众节能意识。政府应建立与完善建筑节能消息平台,利用有效的信息途径传播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技术,普及公众节能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还可通过公示示范节能建筑节能效果和处罚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单位等手段,引导公众主动实施建筑节能。
(5)加大节能检测技术开发投入。建筑节能发展需要检测技术来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的节能检测技术还不成熟,政府可通过基金项目、颁发专利等方式加大检测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建立节能研究检测中心及实验室[4],尽快开发并推广适合国情的节能检测技术和计算机节能分析软件,以检测手段现代化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健康发展。
4.2规范与强化建筑节能市场运行机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