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试论朱自清散文
总之,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寄情山水风月的诗意美,传达亲情体验的人性美,剖析自我内心的人格美,追求韵律和谐的语言美,共同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一是叙写现实人生的悲剧美。朱自清早期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人物的悲剧命运入手,从伤时感世的角度出发,揭示人生的不公,抨击社会的黑暗。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
《阿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常明显的。《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 二是寄情山水风月的诗意美。写景抒情散文在朱自清散文中数量众多,且名篇众多,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春》、《荷塘月色》等。这些写景抒情散文叙议结合,开合有度,挥洒自如地描写了如画的风景和如诗的情怀,情中有景,景中生情,情景交
融,自然天成,诗意盎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全篇内容看,既有对秦淮河往事的追述,也有自己在秦淮河的见闻和感触;既有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也有对河上歌妓行为的记叙。从表现手法看,有细腻的近景描绘,有疏淡的远景勾勒,有静景有动景,有实景有虚景,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灯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细针密缕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的美的境界。又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描写一幅画,文题也是画题,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态,通过具体的描绘,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画面的内容,而且也传达出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在《绿》这篇记游散文中,作者调动了比拟、想象、比较、陪衬等各种艺术手段,加以多方面、多层次的着力刻画和突出描写,使梅雨潭的“绿”具体,形象,富于魅力。使读者不但享受到自然景色的诗意美,而且还受到作者所给予的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在《春》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里,作者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几幅诗一般的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而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尤其在写到自己漫步于荷塘时,“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让作者仿佛置身于仙境,就连一时的坏心情也荡然无存了。总之,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是传达亲情体验的人性美。朱自清曾说:“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于是,传达亲情体验的散文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在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的冬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 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
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儿女》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 四是剖析自我内心的人格美。“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在他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感情和全部的人格,活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散文包涵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和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其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与俞平伯同泛秦淮河所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偷得片刻宁静时剖示内心的“现代的懊悔”。秦淮歌妓来与他俩纠缠不休,对此,俞平伯依照“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女人”的逻辑,持同情、超脱态度,所以事后还“怡然自若”;朱自清却十分认真、拘谨和自尊,既同情她们沦落风尘的不幸,又受到内心“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的诱惑和卖唱,陷入了理智和情感的“争斗”之中,一时竟然难以排解这袭上心头的苦恼,“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自尊意识流贯全文,并构成了这篇游记中矜持笃诚的人格色彩。
同时,朱自清从作为儿子、丈夫、父亲、老师、朋友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愈是自责自悔,愈是表示修善补过,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颗诚挚、广博的爱心。《背影》是朱自清收到父亲那封“??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信后萌动创作契机,文章通过当年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背
影的忆念,倾吐了今天儿子对父亲的感恩图报之情。作者不是正面地、直接地评说这种感情,而是自审那时自己对父亲送行过程中不敬的思绪,——总觉得父亲与搬行李的脚夫讲价时“说话不漂亮”;他又是叮咛又是嘱咐茶房,“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太聪明了”,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反衬出远在他乡的儿子对父亲健康状况的忧愁,以及自己不能守在老人身边尽孝的痛苦。另一方面,用悲剧心理观照和描写人生,伴随着他“爱”的饮泣,使散文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气息。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哀伤沦落风尘的歌妓;《执政府大屠杀记》哀痛被无辜杀害的爱国学生和民众;《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忧思五岁小女孩将一生失去“生命的自由”;《阿河》哀惜一位被社会遗弃而被卖来卖去的青年女子??
三、简洁自然的口语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朱自清还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叠字和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起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独具跌荡回环的听觉美感。
朱自清在创作伊始,便十分注重北平的方言,他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虽说仍系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
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