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蒋永青:《语言》解析

蒋永青:《语言》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5:26:20

离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没有被切断的情感。与此相反,科学世界里,把一切物从人的身上拉开,毫不留情地切掉了许多东西。艺术就是最原初的最敞开的世界,在那里有了审美的自由和享受。

词语有两个层面:表象层和本真层。表象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部分,体现能指和所指的逻辑意义层。而我们的艺术最主要体现在本真层中,本真层中最核心的便是感觉。感觉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物之为物(物自身)在感觉中才最真实。那么这种感觉是如何发生的呢?传统认为是先发生直觉,而后有语言之表达。事实上,是应该通过词语来感觉的。这里的感觉处在一个系统之中,众词语相互构成,在感觉层面新的东西呈现(语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回忆往事或思念故乡的时候,脑海中的一切图画,都会和当时的每一件事物和每一个人有联系,全在感觉之中,这些思念和回忆的在场,都不是虚假的,都是如此真实和如此亲切,仿佛就在我们的近旁。

我们命名窗外的雪花,它们在轻轻地飘扬;我们命名晚祷的钟声,它们在悠悠鸣响。一切物在世界中构成,并被召唤入词语之中,透过表象,进入本真层(感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种词语纷争,相互拥挤,也相互揭示。

\命名在召唤。这种召唤把它所召唤的东西带到近旁。但这种带到近旁并非带来被召唤者,从而把它置于最切近的在场者领域中,并把它安置于其中。召唤当然有所唤来。它于是把先前未被召唤者的在场带到近旁。但由于召唤有所唤来,它就已经向被召唤者召唤了。唤向何方呢?向远处,在那里被召唤者作为尚不在场者而逗留。\

从这里开始,海德格尔讲了召唤。召唤把它所召唤的东西带到了近旁。召唤进入之后,形成一个工作面,各方面开始运作,在里面劳作,把远处的东西带到近旁来。这里牵涉到一个远和近的问题。海德格尔说:\唤向何方呢?向远处。\这里的远处是什么地方呢?它是指感性的世界。它是表象的、外在的、概念化的东西,具有个物化特征,与语境无关。所以它距离我们的感觉很远,因为感性总是个别物,看不到一个意义关联系统。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是看是听,才有意义的关联,它有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举一个例子:你的同桌和你的父母孰近孰远?你的同桌此时此刻就坐在你伸手可以触及的地方,而你的母亲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家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的母亲在远处,而同桌离你更近。这里所谓的远和近指的是日常距离,它是可以度量的,因为它代表的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你的母亲仿佛更切近你自己,一想到母亲,你母亲的音容笑貌就历历在目,她仿佛就在你的身旁,而且时时刻刻都在你的身旁,同桌和你的关系就疏远了,即使它就坐在你的伸手触及处。这时,母亲成为一个意义世界,而你处在这个意义世界之中,母亲永远在场,她的爱超出了主观和客观,很真实很切近地存在着。 这样地来理解远和近,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处在两个世界之中。有的人或许不假思索地说:\对,就是两个世界,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但值得怀疑的是: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么纯粹地分为物质和精神么?物质和精神之外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吗?物质和精神生来就是分裂着的么?与其这样概括,还不如说这两个世界一个是日常世界(现实世界),一个是道的世界。当然这样来命名这两个世界是很大胆的做法,因为这两个世界是如此地相通又是如此地不同,而且充满矛盾。假如现实世界很重要,它能成为目的吗?现实世界引导着另一个世界,时时刻刻都不离开的世界。诗就在召唤,欲使表象的世界进入到那个世界。诗在召唤分离的世界,让漫游者回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诗就是有所召唤,有召唤的文字就是诗。召唤从何开始?从词语从命名。这种命名是更为原始的命名,对词语的含义进行运作,是对词语含义的敞开,而非限定。敞开在界定之前发生,界定之后便是逻辑的概念化的定义,不再是诗性的语言。

人何以处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何以相互转换?这是因为人在语言之中,能使其发生转换的语言乃是诗。我们处在两套语言之中,人在世界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有两个家,

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被应用化的,被分离的;一个世界是审美的,亲切的,自由的。语言使得这两个世界的转换成为可能。我们在艺术中,通过敞开的概念走上一条回归之路,回归到原初的经验世界。

诗召唤过来之后,重新构建成一种在场,并非现成的。从存在者召唤,并非将存在者实实在在地召唤过来,召唤的乃是存在者的意义世界。例如:召唤桌子这个存在者到来,是使得桌子的意义在场,并非是桌子本身在场,桌子依然保持在远处。意义的到来,便重新构建了一种在场。真正的在场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这种状态下,感性的具体事物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到来,但其意义已经到来,是一种构成性的在场。

雪花冰冷,亦轻柔,肃杀而有神性。窗外的雪花伴随着漫游者的孤独、忧伤,但也处在轻柔的神性之中。进入悠悠钟声的召唤中,便有为你准备好的神性的恩惠。雪花的命名以及响彻天地之间的钟声,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虽然在窗外,依然轻轻拂扬,慰藉人心。在雪花中,天地人神一体呈现,这一切均在雪花的命名之中,那是一个敞开的无比丰富的世界,如同天地一样深远,具有神性到来一样的光辉。

召唤带来了在场,成为一个整体,具有一个厚度:天地人神聚集,被命名之物(雪花)在世界中充沛地展开,在此语境中成其为自身,又一次非常真切地显示,必须在世界中揭示自身。

诗的第一节在召唤物,令物到来。命名物,也命名世界。\令物到何方?在召唤中被召唤的到达位置是一种隐蔽入不在场中的在场。命名着的召唤令物进入这种到达。这种令乃是邀请。它邀请物,使物之为物与人相关涉。落雪把人带入暮色苍茫的天空之下。晚祷的钟声的鸣响把终有一死的人带到神面前。屋子和桌子把人与大地结合起来。这些被命名的物,也即被召唤的物,把天地人神四方聚集于自身。这四方是一种原始统一的并存。\这里所说的天地人神四方整体含有中国哲学的因素,乃一个终极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处在经验之中。在艺术和审美中,真实的世界得到保护,物自身在其他物的经验中被打开被敞开。 \物让四方的四重整体栖留于自身。这种聚集着的让栖留乃是物之物化。我们把物之物化中栖留的天地人神的统一的四重整体称为世界。在命名中,获得命名的物被召唤入它们的物化中了。物化之际,物展开世界;物在世界中逗留,因而一向是逗留着的物。物由于物化而实现世界。物化之际,物才是物。物化之际,物才实现世界。\

在这一段中,海德格尔使用了较多的术语:物,物化,世界,天地人神。试图解释物化实现着的世界。简单地说,所谓物化就是让物到来,物返回物自身,是由表象进入真正的物。或者说是化掉现成的物,变成关系。但如何返回呢?需要建立一个世界,一个真实的经验世界,天地人神共同运作的四方整体。在这样的世界中,世界与物相互揭示。 人性与神性的东西蕴含于天地之中。在整体的关系中看,雪花具有人性和神性。它寒冷,驱赶人回家寻找温暖。它覆盖大地,保护冬小麦,春天一到,化为水汽,滋养大地,恩惠人类。雪花在这样的关系世界中才鲜活和灵动。神性是偶然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是一种\缘在\或者\缘构\,这一点就超越了本质主义。这个世界是不断敞开不断构成的,没有唯一的东西。随缘敞开,总在稳定之中。偶然性的真实才最稳定,真正的稳定在偶然性之中。 词语要回到经验(经验群)。雪花、大地、房屋、屋里屋外、漫游以及庇护我们的家。我们在家里享受食物,食物是由于他人或自己的劳作,大自然的恩惠,季节的召唤。雪花在这样的世界中降临大地。同时,一个真实的世界也从雪花之中敞开,生动而鲜活。世界乃是一个品质。真实亲切而不断地敞开,成为家园。在阅读和审美中,我们的经验世界被打开,才有了终极性的体验。由孤立的物相互连接,开启本真的世界,这样的物也才是真实的物。世界在真实的物中得到成就,物与世界相互澄现,物总是专门与世界一道来造访终有一死的人。海德格尔高明地站在两个世界的交汇处,从容地探讨物和世界。

只有少量漫游者 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 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 吸吮着大地中的寒露

第二节中同样是令物到来,但它从召唤和命名终有一死的人开始。前两行诗并没有专门去召唤世界,而是以不同的顺序来命名物:门、幽暗的路径。世界不是个人的,而是众人的。响应召唤,穿越黑暗旅程,向着栖居之地漫游,这是对感性自足的日常世界的超越,因为在日常世界里,物总是制约着人。真正的家在哪里?家提示着我们,窗外的一切都提示着我们。安顿在家,坐在餐桌旁,被物制约,并非就达到了栖居。

\金光闪烁的恩惠之树,吸吮着大地中的寒露\。这两行诗显得很突兀,命名了全然不同的物,召唤恩惠之树,也直接召唤世界的到来。树在敞开的世界中成为树。

\树深深地扎根于大地。树因此茁壮而茂盛,向着天空之祝祷开启自身。树之耸立得到了召唤。它同时测度着茁壮成长的狂热和滋养活力的冷静。大地的有节制的生长和天空的慷慨恩赐共属一体。诗命名了恩惠之树。树的深深的茂盛庇护着累累欲垂的果实--那具有救渡之力的神圣,它对终有一死的人是慈爱的。\ 在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树所召唤而来的那个世界,在闪着金光的树上凝聚着天地人神的四方运作,这样的四重整体便是世界。这里的世界不是日常意义上的世界,它不是在场者的整体,不是指自然和历史的宇宙,也不是神学上的上帝造物。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在这里失效。它勾勒了一棵树的形象,这形象非夸张也非感性。树受到了大地和天空的恩赐,树敞开了一个世界,其中凝聚天地人神的运作。召唤了恩惠之树,专门令世界到来,唤来四重整体,把世界唤向物。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把世界委诸物,同时把物庇护于世界之光辉中。世界赐予物以物之本质。物实现世界。世界赐予物。\

世界与物并非相互并存,而是相互贯通。\于是两者横贯一个'中间'。在这个'中间'中两者才是一体的。因为一体,两者才是亲密的。两者之'中间'就是亲密性。\众物相互连接,物与物之间构成一个世界,没有数量的要求,但有质的要求,即敞开的深度。物之间随机偶然地召唤,永远敞开一个新的质的世界构成,物与世界因此而贯通。在贯通的物与世界中存在一个\中间\,\中间\实质乃是分离。在分离之际产生了亲密性。物敞开,就相互揭示,它乃是一种分离,分离本身就是亲密。\世界与物的亲密性决不是融合。唯当亲密的东西,即世界与物,完全分离并保持分离之际,才有亲密性起作用。\物与物在一个整体之中,真正的物处在一个亲密的状态中。任何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靠着其他物才得到了揭示。任何物都是在被构成,同时又在一定的结构中构成他物。物与物的亲密性将人卷入其中,便构成了一个亲密的非感性的世界。物与物不能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支持。在亲密性中揭示并激发产生出焕发状态的便是区分。这里的区分不是表象的不同,也不是表示形形色色的不同事物的种类的概念。

区分是唯一的。它不同于过去。它具有原创性使得其在亲密的整体中出现了唯一性。物与世界通过激发性的原创才能产生一个世界,亲密性是统一的,彼此激发的原创性使得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状态。\区分实现世界入于其世界化,实现物入于其物化。所以,在实现世界和物之际,区分使世界和物相互实现。\区分决定着世界和物进入它们的本质之中,也即进入它们的并存之中。世界与物相互决定,是其本质,也是其真实含义。 区分不是感性世界的区分,不是事后从世界和物那里抽取出来的联系。区分显现在物化

世界化之中,只属于这种相互揭示的关系。区分居有(揭示)物进入世界,居有(揭示)世界进入物,彼此相互居有。

区分不意味着观念在对象之间建立的区别,也不是关系。区分是世界和物的一个维度。这里的维度不是日常的感性的再事件之外的维度,也不是\各种事物居于其中的独自现存的领域\。海德格尔所说的维度乃是指物在揭示的敞开中,自身所拥有的内部维度,即世界和物本身的范围。例如诗中的雪花在钟声中敞开一部分,进而在众物的敞开中产生维度,这种合适的维度是需要反复衡量和寻找的,是极微妙的,就在此时此地发生效用,一次性地起作用。在维度的敞开中,世界和物的分与合被衡量,衡量开启分与合,很精密,恰到好处。在召唤物和召唤世界的过程中,根本上要召唤的乃是这种非形而上的区分。 六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 在清澄光华的照映中 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在这一节诗中,命名痛苦,也命名门槛。什么是痛苦?这要用门槛来揭示。痛苦作用于门槛,于是要先看何谓门槛。从整体上来看,门槛是承荷大门整体的底梁,它守在中间,具有中间的含义,是一个很扩张的经验世界,内外相互贯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种贯通,人需要迈入门槛,所以门槛显得很重要。门槛连通内外,内外并不是概念而是经验,这些经验之间便是通道。在形形色色的经验中发现门槛,找到了门便是幸运。它很重要,关乎着内外的贯通和转换。如果取消门槛,既不能进入也不能走出,在此意义上,门槛是那么的强硬,这种强硬使得人们不能回避,必须正视它,穿过它。正因如此,与石头发生联系,门槛的强硬性被石头揭示出来。被揭示出来的本质性就是一种区分,自身发生分离。它不再是日常的门槛,它与石头和坚硬相关联,在内外贯通中相关联,很结实很细致地在分离中产生。在这种分离中产生了痛苦。任何一个新东西的诞生,往往都是在分离的痛苦中实现。

\然而什么是痛苦?痛苦撕裂。痛苦乃是裂隙。但痛苦不是撕破成分崩离析的碎片。痛苦虽则撕开、分离,但它同时又把一切引向自身,聚集入自身中。痛苦是在分离着和聚集着的撕裂中的嵌合者。痛苦乃裂隙之嵌合。此种嵌合就是门槛。它实现那个'之间',即两个进入门槛而分离的东西的'中间'。痛苦嵌合区分之裂隙,痛苦乃是区分本身。\

痛苦撕裂。这是令人震惊的说法,它超越了主体性,痛苦不再是一种令人苦恼的情绪。痛苦决不仅仅在人的身体或者心里产生,在一切被撕裂的地方都有痛苦,比如地震便是大地被撕裂,在痛苦;闪电使天空撕裂,在痛苦。撕裂会产生裂隙,这只是一个方面,区分中还有亲密性。撕裂分离之中,又是一种聚集和吸引,同时在进行。单纯的撕裂乃成为恐怖。在撕裂中,有建设,有承受,是幸福的,是光明的。在重新的整合之中,产生了新的东西,它是如此的耐人寻味。撕裂是解构和建构的同时进行。在雪花、钟声之中吸引、分离,痛苦在其中嵌合。嵌合便是门槛,它弥漫于天地之间,甚至在石头之中。整个世界的经验重新焕发,痛苦也内在地发生。在此过程中,世界敞开,词语焕发新的光彩。

\清澄光华在何处照映?在门槛上,在痛苦之实现中。是区分之裂隙让清澄光华照映。\世界变得一片光亮,甚至让桌上的美酒和面包也光芒四射。面包和美酒是天地之果实,隐含着神对人的馈赠。它们将四方整体聚集于自身,乃成为单朴之物。在这里区分便是世界之清澄光华和物之单朴照映贯通两者的\之间\。

搜索更多关于: 蒋永青:《语言》解析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离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没有被切断的情感。与此相反,科学世界里,把一切物从人的身上拉开,毫不留情地切掉了许多东西。艺术就是最原初的最敞开的世界,在那里有了审美的自由和享受。 词语有两个层面:表象层和本真层。表象层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部分,体现能指和所指的逻辑意义层。而我们的艺术最主要体现在本真层中,本真层中最核心的便是感觉。感觉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物之为物(物自身)在感觉中才最真实。那么这种感觉是如何发生的呢?传统认为是先发生直觉,而后有语言之表达。事实上,是应该通过词语来感觉的。这里的感觉处在一个系统之中,众词语相互构成,在感觉层面新的东西呈现(语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回忆往事或思念故乡的时候,脑海中的一切图画,都会和当时的每一件事物和每一个人有联系,全在感觉之中,这些思念和回忆的在场,都不是虚假的,都是如此真实和如此亲切,仿佛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