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语文5月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语文5月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1:38:58

C.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乱伦而不沮 .. D.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 以去就力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1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1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3分) 2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3分) 14.文中结尾处,有人评价严某“是非泥古,亦非好名”,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5~18题。(18分)

早 春 【唐】刘长卿

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本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

【注】①刘长卿,字文房,工于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一夜微雨,江南春回,一派生机盎然,但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 B.颔联写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本已惊叹时节变换不停,又恐惧时间流逝催人衰老。 C.尾联进一步抒情,人事变迁,长期客居在外,这种辗转流离之苦叫人怎能禁受。 D.全诗开篇写早春之美,收笔时却已触及人生苦痛,情感自然转化,行文跌宕生姿。 16.刘长卿《早春》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两句,伤春感怀。下面诗句与此两句内涵最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冰消泉派动,日暖露珠晞。已酝看花酒,娇莺莫预飞。 (【唐】刘威《早春》) B.听鸟闻归雁,看花识早梅。生涯知几日,更被一年催。 (【唐】畅诸《早春》) C.一种和风至,千花未放妍。草心并柳眼,长是被恩先。 (【唐】李中《早春》) D.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唐】储嗣宗《早春》) 17.古人对刘长卿的诗曾评价道:“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兴在象外”,即指不再拘泥于诗中一花一草的细微意象,而是指向诗外的无穷境

界,追求“象外”之美,“有余味不尽之妙”。请分别赏析刘长卿的《早春》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象外之兴。(6分)

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刘长卿《早春》写春雨夜来,杜甫《春夜喜雨》也写了春雨夜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

②刘长卿《早春》感叹“花无百日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身世也有类似诗句:“______,______。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刘长卿《早春》感叹“作客十年来”,杜甫《登高》也有类似感叹:“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扒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

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 ⑦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

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⑾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⑿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20.赏析第⑤⑥段中的加点词。(6分)

1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 ○过来。 .2(父亲)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 ○下去。 .

11段中,火车出发21.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 “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5分)

23.小说中描述了穿铁路制服的老人无声地帮助扒火车者的情节,这说明在物质生活极度困苦的年代,世上依然存在着一种温暖。这种温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也能看到,请你从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人性之美,并对此作出评价。(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

①高中三年,我们阅读了数部经典名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写几条阅读经典名著的建议,供即将进入高中的学弟学妹参考。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②不久前,《红楼梦》被网友称为读不下去的名著,这让作家王蒙难以理解:“如果连这点累劲儿都没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我们就都变成了懒汉、傻子。”你是否同意王蒙的观点?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要求观点鲜明,自圆其说。 ③请以“家”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①据报道,焦虑的中国父母试图确定子女的天赋,这引发了基因检测热潮。一位家长说,经过基因检测,她的大儿子更擅长运动,于是决定放弃国际象棋,重点学习击剑;她的小儿子更擅长绘画,于是决定重点学习美术。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丰台区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2017.05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24分。

1.C。【解析】A项“艾”读作“ài”;B项应为“难以企及”;D项“震动”不能与“振动”替换。 2.C。【解析】A项原文为“首次”“相互转换”表述错误;B项“具有功耗低、反应灵敏等特

点”的是纳米器件而非纳米发电机;D项应为“在纳米科技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 C。【解析】“原子力显微镜”是实验所需条件,而非“纳米发电机实现发电所需条件”。 4. B。【解析】A项“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是在2014年;C项可收集“一切能量”,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C.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乱伦而不沮 .. D.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 以去就力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1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