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3份合集)2020届天津市静海区重点中学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被中和,推出NaH2PO2为正盐,C项错误;H3PO2分子中只能电离出一个H,为一元弱酸,B项正确,A项错误;NaH2PO2中P的化合价为+1,具有还原性,可被硝酸氧化,D项错误;故答案为B;
---
(3)①由图知,中性条件下ClO2被I还原为ClO2,I被氧化为I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目相
+
等可知:2ClO2~I2~2Na2S2O3,因此可知,水中残留的ClO2的浓度为
2×10-4mol/L×5×10-3L×67.5g/mol×1000mg/g÷0.1L=0.675 mg/L,故答案为:0.675;
②由图知,水样pH调至1~3时,ClO2-被还原成Cl-,该操作中I-被ClO2-氧化为I2,故离子方程式为:ClO2
-
+4I-+4H+ = Cl- +2I2+2H2O。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18.钛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越的金属,21世纪将是钛的世纪。
(1)TiO2薄膜中掺杂铬能显著提高光催化活性。基态Cr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 (2)四乙醇钛能增加橡胶在金属表面的粘附性。其制备原理如下:TiCl4+4CH3CH2OH+4NH3=Ti(OCH2CH3)4+4NH4Cl
①Ti(OCH2CH3)4可溶于有机溶剂,常温下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其晶体类型为____ ②N和O位于同一周期,O的第二电离能大于N的第二电离能的原因是_____;
③NH4Cl中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NH4Cl熔沸点高于CH3CH2OH的原因是_____,Ti(OCH2CH3)4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形式均为 ____。
(3)钛酸锶(SrTiO3)可作电子陶瓷材料和人造宝石,其中一种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若Ti位于顶点位置,O位Ti位于O所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于____位置;已知晶胞参数为a nm,则该八面体的边长为_____ m(列出表达式)。
【答案】1s22s22p63s23p63d54s1 分子晶体 O和N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后的价电子排布式1s22s22p3和1s22s22p2,前者是半充满结构,比后者稳定,所以第二电离能,前者大于后者 配位键、离子键、共价键 前者为离子晶体,后者为分子晶体(或离子键强于分子间作用力),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分子晶体的熔沸点 sp3杂化 棱心 【解析】 【分析】
(1)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写出铬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注意3d轨道为半充满状态; (2)①可溶于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判断晶体的类型; ②写出N和O价电子排布式,然后分析;
2a×10-9 2③从氯化铵的电子式,判断化学键的类型;从晶体的类型不同判断熔沸点差异的原因;Ti(OCH2CH3)4分子中C原子的成键数目判断杂化方式;
(3)从晶胞的内部结构,根据Ti的位置,判断氧的位置;根据Ti和O的距离,计算八面体的边长。 【详解】
(1)Cr原子是24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2) ① Ti(OCH2CH3)4可溶于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大多数都是分子晶体,根据相似相溶,Ti(OCH2CH3)4是分子晶体;
②O和N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后的价电子排布式2s22p3和2s22p2,前者是半充满结构,比后者稳定,所以第二电离能,前者大于后者; ③根据氯化铵的电子式:
,可以看出氯化铵中的化学键有铵根离子和氯离子间
的离子键,氮原子和氢原子间共价键,氮原子与三个氢原子形成三对共价键,剩余一对电子与氢原子形成一对配位键,所以氯化铵中存在的作用力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 Ti(OCH2CH3)4分子中C均形成四对σ键,故杂化方式为sp3杂化;
(3)从图中可以看出,若Ti位于顶点位置,则O可以看成位于棱心的中心位置;
Ti位于O所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八面体中Ti和O构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为
22=边长为(a)?(a)1a,斜2121222anm=a×10-9m。 22【点睛】
铬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中3d轨道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是易错点。
19.以下是处于研究阶段的“人工固氮”的新方法.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发生反应: 2N2(g)+6H2O(l)?4NH3(g)+3O2(g) △H=\;完成下列填空: (1)该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
(2)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重新达到平衡,则______. a.平衡常数K增大 b.H2O的浓度减小 c.容器内的压强增大 d.v逆(O2)减小
(3)研究小组分别在四个容积为2升的密闭容器中,充入N21mol、H2O 3mol,在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3小时.实验数据见下表: 序号 t/℃ 第一组 30 第二组 40 第三组 50 第四组 80 NH3生成量/(10﹣6mol) 4.8 5.9 6.0 2.0 第四组实验中以NH3表示反应的速率是_____,与前三组相比,NH3生成量最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氨水是实验室常用的弱碱.
①往CaCl2溶液中通入CO2至饱和,无明显现象.再通入一定量的NH3后产生白色沉淀,此时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_____.请用电离平衡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盐酸中滴加氨水至过量,该过程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可能正确的是______. a.c(C1﹣)=c(NH4+)>c(H+)=c(OH﹣) b.c(C1﹣)>c(NH4+)=c(OH﹣)>c(H+) c.c(NH4+)>c(OH﹣)>c(C1﹣)>c(H+) d.c(OH﹣)>c(NH4+)>c(H+)>c(C1﹣) 【答案】K=
ac 3.33×10﹣7mol/(L?h) 催化剂在80℃活性减小,反应速
﹣
率反而减慢 NH4Cl 饱和H2CO3溶液中电离产生的CO32很少,因此没有沉淀,加入氨水后,促进H2CO3的电离,CO32﹣离子浓度增大,有沉淀产生 ac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平衡常数定义得出: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K=[c4(NH3)×c3(O2)]/c2(N2);
(2)a、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正反应方向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平衡常数增大,正确;b、此时水的状态是液态,浓度是常数,不会改变,错误;c、升高温度,平衡右移,气体系数之和增大,即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大,压强增大,正确;d、升高温度,无论正反应方向还是逆反应方向的速率增大,错误,选项ac正确;
h)=3.33×10-7mol/(L·h),第四组NH3生成量最小原(3)根据反应速率表达式:v(NH3)=2×10-6/(2×3)mol/(L·因可能是:80℃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较低,反应速率反而减慢;
(4)①CO2溶于水形成H2CO3,H2CO3是弱酸,电离出的CO32-浓度极少,不会产生沉淀,NH3后,NH3与碳酸电离出的H发生反应,促使平衡右移,CO32的浓度增加,有沉淀产生;发生的反应是:2NH3+CO2+H2O=(NH4)2CO3,CaCl2+(NH4)2CO3=CaCO3↓+2NH4Cl,溶质是NH4Cl;②a、c(H+)=c(OH﹣)说明溶液显中性pH=7,根据溶液呈现电中性:c(NH4+)+c(H+)=c(Cl-)+c(OH-),正确;b、根据溶液电中性,此离子H2O?NH4++OH-,NH4Cl=NH4++Cl-,氨水的量较大,c(NH4浓度大小关系会使溶液带电,错误;c、NH3·
+
+
-
)>c(OH-)>c(Cl-)>c(H+),正确;d、此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不会出现,错误,因此选项ac正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