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零班)
考试时间:2012年9月27—28日
上饶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零班、实验、重点班)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陈晓荣 审题人:陈晓荣
第Ⅰ卷 选择题 36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黜免(chù) 隽永(juàn) 肄业(yì) 毋(wù)庸置疑 .... B.夹(jiā)袄 恪(ga)守 浸渍(zì) 未雨绸缪(móu) ..C.央浼(měi) 畸(jī)形 刹那(chà) 载(zài)欣载奔 .D.炮(páo)烙 摒除(bǐng) 孝悌(tì) ..
少不更(gēng)事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抱负 良晨美景 暮霭 出奇制胜 B.讥诮 张皇失措 赈济 附庸风雅 C.范畴 莞尔而笑 桑梓 连篇累椟 D.陷井 改邪归正 恬淡 眼花缭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求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勤政、廉政,一心为民,才能形成上行下效、正气张扬的良好局....面。
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雄心勃勃,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所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B.他家对面二、三十米处有一个网吧,每次放假他都会跑去玩一玩,对此,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C.她是从四叔家出来就成了乞丐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D.老子思想中,充满了戒惧心态,“豫呵其若冬涉水”(《道德经》),就是说人生要随时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
6.下列各项中,对名著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妙玉、秦可卿、贾巧姐、晴雯。(《红楼梦》)
B.大卫由于不断地发表作品,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名作家。但是多拉却得了重病,一天天衰弱下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大卫·科波菲尔》)
C. 巴金的《家》细致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真挚的爱。(《家》)
D.卡西莫多被带到广场上示众。在卡西莫多口渴难耐之时,善良的爱斯美拉达不计前仇,给卡西莫多送水喝。(《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2 页
“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
7.下列关于“俗”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 ..
( )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
化养成或文化习惯,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现象。
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
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
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但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
的“俗”, 都体现着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的民风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2 页
( )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荀子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讲的就是真正的贤人君子会跳出带有局限性的一己之俗,而追求代表共同理想的“雅”。
D.当今时代,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就应该彻底摒弃具有个体特质的“俗”文化,而追求全民族共同认可的“雅”文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澎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銛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於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於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2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