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生物1
厚度(nm) 肽聚糖结构 壁与膜的关系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脂多糖 脂蛋白 对青霉素敏感性 对溶菌酶敏感性 革兰氏染色原理:
20-80 多层,网状结构紧密 不紧密 占干重的40%-90% 有或无 1%-4% 无 强 强 2-3 网状结构疏松 紧密 5%-10% 无 无 有或无 弱 弱 8-10 无 无 11%-22% 有 G:通过初染和媒染,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G
++
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用乙醇脱色时,同时脱水,肽聚糖脱水时壁孔径变小,通透性减小,草酸铵结晶紫和碘液或KI液复合物被截留在细胞内,以后番红或沙黄的颜色不易染上,故呈紫色;
G:相反,脂类物质多,被乙醇溶解,孔径变大,以后染上番红或沙黄的颜色,故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意义:1884年,丹麦细菌学家Christain.Cram创造,用以区别不同细菌种类的经验染色法。
13、研究细菌芽孢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1)是研究生物抗逆性和休眠的生物学机制的良好材料;(2)是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指标;(3)有利于提高菌种筛选效率;(4)有利于菌种的长期保藏;(5)为比较各种消毒灭菌方法的可靠性提供优良的模式生物。
16、简述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基本程序。
答:(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17、简述细菌二分裂繁殖的基本过程。
答:(1)DNA复制;(2)细胞膜向内凹陷,把核、质分开,形成横隔膜;(3)细胞壁向内生长,把横隔膜分为两层,形成子细胞壁;(4)子细胞分离形成两个菌体。
18、试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
答: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而皮层
-
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正是由于这种失水的核心造成了芽孢具有极强的耐热性。 19、蓝细菌有哪些不同于细菌的结构与成分?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答:(1)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2)营养极为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多数能固氮,其异形细胞是进行固氮的场所;(3)分泌粘液层、荚膜或形成鞘衣,因此具有强的抗干旱能力;(4)许多种类细胞质中有气泡,使菌体漂浮,保持在光线最充足的地方,以利光合作用。
20、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
答:(1)细胞形态多变,比细菌小;(2)以二分裂法繁殖;(3)对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4)对热敏感,56℃以上,30分种可杀死,但耐低温,-60℃可保存几年;(5)在真核细胞立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但不会使这些动物致病,通过叮咬传播;(6)不能独立生存,因为(a)能量代谢产能不完全;(b)酶系统不完全,不能合成辅酶A;(c)细胞膜通透性大,故大分子物质可进入,体内物质易流出。
21、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答:立克次氏体在真核细胞立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节肢动物,如虱、蚤、蜱、螨等,但不会使这些动物致病,通过叮咬传播;衣原体在脊椎动物细胞内寄生,直接传染,由于缺乏产能系统,必须从寄主细胞得到能量,是“能量寄生物”。
22、支原体有何特点?哪些特点是由于缺乏细胞壁而引起的?
答:(1)无细胞壁,形态多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溶菌酶、青霉素不敏感,而对其它抗生素敏感,细胞膜革兰氏染色阴性;(2)以二分裂法繁殖;(3)细胞膜中含有固醇,生物界罕见;(4)菌落像油简单模样,中间厚,颜色深,周围薄,颜色浓。
23、请列表比较细菌的鞭毛、菌毛和性毛间的异同。 答:细菌鞭毛、菌毛和性毛的比较表
项 目 形态 鞭 毛 长,波曲,中空;分鞭毛丝、钩形鞘和基体三部分 数目 一至数十条 250-1000余条 一至少数几条 菌 毛 性 毛 短,直,细,中空;构造简单 较长,较直,中空;构造简单 着生部位 成分 功能 代表菌 端生,周生,侧生 鞭毛蛋白 运动 大肠杆菌,芽孢杆菌,梭菌,弧菌,假单胞菌等 -周生 菌毛蛋白 黏附 G致病菌等 -不定 性毛蛋白 传递遗传物质 G细菌的雄性菌株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