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一至四单元教学参考资料
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第3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材后面还编排有“学习链接”,介绍作者是怎样推敲诗句的。这个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句,并从作者认真写作的态度中受到启发。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本课生字教学,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要求会认的3个生字中,“畔”字读“pàn”,不要错读成“bàn”。“御”字结构较复杂,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侯”字左边是单人旁,要注意与“时候”的“候”区别开。
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中,“莺、御、暮、隔”几个字较难写。其中“御”字笔画多,书写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和笔顺。“隔”字右下边同字框里只有一横,不要写成两横。“畔、隔”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右两边要靠近,不要把字写散了。“莺、暮”两个字,要注意各部分的结构,书写时要匀称,不要把字写得过长。
3教学本课,可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了解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阅读古诗,自主体会诗句意思,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从而理解古诗内容,以此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进行讨论。对于学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关于寒食节的习俗,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读好诗句,在朗读中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第一首诗中,“千”“万”“压”应相对读重些,表现出花枝繁茂,枝条低垂的景象。“时时舞”“恰恰啼”也应重读,再现蝴蝶和黄莺留连花丛、快活地飞舞和鸣叫的情景。“留连”应读出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的语气,节奏稍慢。“自在”要读出欢快活泼的语气,表现出小黄莺兴奋的心情。第二首诗中,“无处”应读重些,极力表现长安城处处呈现花絮纷飞的春天景象。“汉宫”“五侯”读出轻蔑的语气,表达出作者对王宫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第三首诗中,第一、二两句应读出轻松愉快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再次被任命为宰相时的愉快心情。第三句中的“绿”字应读重,读出强烈的动感,表达出诗人对春风的赞美,表现出春风吹过,长江南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语调低沉,读出作者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
5课后的“学习链接”介绍了作者是怎样推敲诗句的,这个内容可结合学习《泊船瓜洲》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体会到“绿”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表现了江南春天
17 / 62
生机勃勃的景象。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读后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可相机教育学生在自己写作文时,要养成仔细推敲词句、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6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春天是诗人们歌咏的内容。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赞美春天的古诗,自己读一读,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还可以和同学互相交流。 7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设计举例 (一)课前谈话
我们学过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请把自己知道的背给大家听听! (二)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了解大致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这三首诗的内容跟哪个季节有关?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圈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四)引导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指导学生一首一首地阅读。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2边读边看课文的插图和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讨论 1学生提问题,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六)体会思想感情 1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检查认识字掌握情况。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参考资料 关于课文和作者
18 / 62
1《江畔独步寻花》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独自散步寻花的见闻。作者杜甫:唐代著名诗人(712年—770年)。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去湘江的途中。杜甫一生仕途失意,生活饥寒交迫,这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诗体制多样,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2韩翃: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3《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即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作者王安石: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又有不少抨击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关心百姓,改良朝政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文章以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孩子们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大自然中锻炼和学习。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主积累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诗句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参考 6 桂林山水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甲”是第一的意思。
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
19 / 62
再写桂林的山。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像“竹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栽倒”指头朝下跌倒,这里指山石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的“险”!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来进行描绘。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课文最后运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既总结了全文,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玩、观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桂林山水风景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制作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多媒体课件。
2本课要求学生会认的7个字中,“澜、攀、峦”字是前鼻音,“骆驼”的“驼”单字时念第二声,在该词中念读轻声。
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漾、瑕”两个字较难写,老师要作重点指导。“漾”的右边是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
3这篇课文意境美、语言美。教学本课应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整体朗读课文,说说桂林山水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分段细读品味,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特点,读出感情。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引读、接读的方式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先请部分学生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另一部分学生再接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通过这样的引读、接读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的。还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让学生自由朗读,看看这几个句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
20 / 6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