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18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实验综合基础限时练习
。 。 。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内部文件,版权追溯 实验综合基础
1.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Z14-1装置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图Z14-1
(1)在实验室中,欲配制250 g 70%的浓硫酸,需要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外,还需要有________,装置A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2)往三颈烧瓶中通入N2的操作在滴加浓硫酸___(填“之前”或“之后”),其目的是__。
(3)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为________。
(4)SO2易溶于水,下列装置可用于C处虚线框内吸收尾气的是________(填编号)。
图Z14-2
3+
(5)装置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有两种可能。若要证明Fe能氧化SO2,则需要改进的地方是____,改进后若得到肯定结论,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苯甲酸(C6H5C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熔点为122.4 ℃,密度为1.265 9 g·cm-3
)是一种一元有机弱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实验室中由甲苯(相对分子质量为92,密度
-3
为0.866 9 g·cm)制备苯甲酸的实验如下:
图Z14-3
1
第一步:将18.4 g甲苯和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置于如图Z14-3的三颈瓶中,加热保持反应物溶液温度在90 ℃左右至反应结束。
第二步:将反应后混合液过滤,滤液用浓盐酸酸化,抽滤得粗产品。 第三步:粗产品用水洗涤2到3次,干燥称量得固体23.4 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________。
(2)第一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步中抽滤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步证明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干燥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 (填代号)。 a.空气中自然风干 b.沸水浴上干燥 c.直接加热干燥
(5)由以上数据知苯甲酸的产率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6)某学生为测定苯甲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设计实验如下:常温下,将a mol苯甲酸和b mol KOH混合加水形成2 L溶液,测得溶液的pH=7,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出苯甲酸的Ka=________,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试剂,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分解产物不同。设计如图Z14-4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在500 ℃时隔绝空气加热A中的硫酸亚铁铵至分解完全,确定分解产物的成分。
图Z14-4
(1)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C中无明显现象,D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可确定产物中一定有________气体产生,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去掉C,是否能得出同样结论并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
(3)A中固体完全分解后变为红棕色粉末,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固体残留物仅为Fe2O3,而不含FeO,请完成表中内容。(试剂,仪器和用品自选)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 结论 取少量A中残留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振荡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残留物仅为Fe2O3 其完全溶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E中收集到的气体只有N2,其物质的量为x mol,固体残留物Fe2O3的物质的量为y mol,D中沉淀物质的量为z mo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x、y和z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
(5)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完成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在500 ℃时隔绝空气加热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硫酸锰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农药、造纸、催化剂行业,工业上用锰矿石(主要成分为MnO2、MnCO3, 主要杂质有CaCl2、FeCl2)制取硫酸锰的工艺流程如图Z14-5所示:
2
图Z14-5
已知:25 ℃时,有关离子沉淀时的pH数据:
开始沉淀pH 完全沉淀pH Fe 1.9 3.2 3+Fe 7.0 9.0 2+Mn 7.8 10.7 2+回答下列问题:
(1)矿粉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剂X为________,pH范围为____________。
(3)酸浸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a为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浸锰率的操作因素有多种,其中温度选择不合理时会产生杂质MnS2O6造成锰损失。温度、酸度、时间对浸锰率的影响如图Z14-6,为提高锰的浸出率,请选择合适的条件________(填序号)。
图Z14-6
a.30~120 ℃ b.150~155 ℃ c.180 ℃以上 e.pH=4,酸浸时间为3 h f.pH=2,酸浸时间为4 h
2+2+
(6)沉降法是重要的提纯方法。某温度下, Mn和Ca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01 mol·L-1
,向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先沉淀的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当两种沉淀共存时,
c(Ca2+)-9-11溶液中=________[已知:Ksp(CaCO3)=2.70×10,Ksp(MnCO3)= 1.80×10]。 2+
c(Mn)
5.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打磨过的镁条投入到滴有酚酞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发现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的浅红色加深。该小组同学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和确定。
Ⅰ.提出假设
(1)甲同学:可能只是MgCO3。 乙同学:可能只是____________。 丙同学:可能是:xMgCO3·yMg(OH)2。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需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洗涤沉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乙同学的假设是错误的: __________。
3
Ⅱ.定量实验探究:取一定量已干燥过的沉淀样品,利用下列装置测定其组成(部分固定夹持装置未画出),经实验前后对比各装置的质量变化来分析沉淀样品的组成,得出丙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Z14-7
(4)写出xMgCO3·yMg(OH)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用x、y表示)。 (5)①合理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各装置只使用一次)
②实验一段时间后,当装置B中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时,停止加热,说明沉淀样品完全分解;然后打开E处的活塞,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③指导老师认为在上述实验装置末端还需再连接一个装置D,若无此装置,则会使测出的x∶y的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与解析
1.(1)玻璃棒 分液漏斗
(2)之前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对实验的干扰 (3)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强酸性 (4)②③④
3+2+2-+
(5)将装置B中的硝酸铁溶液换成氯化铁溶液 SO2+2Fe+2H2O===2Fe+SO4+4H 2-2+
SO4+Ba===BaSO4↓
[解析] (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要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因此缺少的仪器是玻璃棒;盛放浓硫酸的仪器是分液漏斗。(2)装置中有空气,氧气可能参与反应,干扰实验,因此先通一段时间的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然后再滴加浓硫酸。(3)三颈烧瓶中发生的反应是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体现浓硫酸的强酸性。(4)SO2 易溶于水,尾气处理需防止倒吸。①装置不能防止倒吸,⑤装置进气管较短,容易引起倒吸,因此合适的装置是②③④。(5)SO2溶于水形成H2SO3,溶液
-
显酸性,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容易把H2SO3氧化为H2SO4,对实验产生干扰。因
3+2+2-+2-
此用FeCl3溶液替换Fe(NO3)3溶液,离子方程式为SO2+2Fe+2H2O===2Fe+SO4+4H、SO4
2+
+Ba===BaSO4↓。
2.(1)温度计
(2)5C6H5CH3+6KMnO4+9H2SO4―→5C6H5COOH+3K2SO4+6MnSO4+14H2O (3)过滤速度快,得到的固体水分少
(4)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了 b
(5)96%
b×10-7+-+-(6) c(K)=c(C6H5COO)>c(H)=c(OH)
a-b[解析] (4)由于第二步中用浓盐酸,因此可以通过检验Cl来判断洗涤是否干净。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苯甲酸的熔点超过100 ℃,为加快干燥过程,减少损耗,干燥的最佳方法是沸水浴上干燥。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