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
师 说 【复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准确默写。
2.掌握道、惑、贻、知等重点文言实词。 3.熟练掌握虚词“其”的用法。 4.落实翻译,积累名句 5.积累作文材料。
回扣课本
一、解释加点字词,翻译加【】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
1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
医乐师百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知识梳理
一、默写课文
1.《师说》中正面点出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述而》中孔子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言论;《师说》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渎职 买椟还珠 郯子 剡溪 蟠桃 藩篱 阿谀 ........瘐死 须臾 老叟 苌弘化碧 经传 贻笑大方 百战不殆 .......懈怠 饴糖 春风骀荡 ...
三、一词多义(掌握词语本义,找出词义之间的联系) 1.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贻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贻笑大方 / 贻人口实 4.知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⑥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⑦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 四、虚词“其”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其”的用法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其皆出于此乎 ⑤其可怪也欤
(二)“其”用法归类
A.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
3
胶州一中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议论)
“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南录后序》)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B.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可要”“一定”。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②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或者不译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C.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D.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