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本教育在地理课堂的实施方案交
生本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实 施 方 案
“生本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本教育”而创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 “师本教育”侧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题,学生练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当代中学生提出的知识、能力及智能的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二、核心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三、基本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学生体会自主快乐,享受团队合作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会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教师发展目标:培训、实践、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角色转换,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观、价值观、学生观,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
课堂发展目标: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彻
底打破教师一言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四、实施策略
(一)提出问题,引发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有效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设疑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地球的运动”内容时,设计如下: ①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有白天和夜晚吗?(吸引学生)②利用手中的小地球仪,一面对着阳光,试着转动地球仪,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实验加深理解)……这样教师尽量创造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二)指导学习,授之以“渔” 1.自主学习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几点:①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编制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表象的知识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设问,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
须达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要求,同时兼顾到不同学生智能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方便学生自学中查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耗损。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提取自我学习所需的材料;每个学生的知识都是逐步建构起来的,包括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对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并举,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应作为课堂教学形式一种重要的补充。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首先要看合作是否必要,其次还要看小组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世界的人口”时,到底是人口多好还是少好,增长过多、过少会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过少过多都不好。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 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
交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 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 ④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性,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晰的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并由小组集体认同,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让集体共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分组建议: (1)合作小组我们要求最多 6 人。(2)每班成立 2 个中心组,1个学困生小组。全班按 9 各组计算,2 个中心组为尖子生组, 每个中心组负责 3 个普通组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学困生小组的组长由任课教师担任。(3)需要考虑合作小组的组内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在开展合作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组内所需承担的责任。一般可以分工为:小组长要指导小组有序活动、分配发言机会、记录小组合作结果的记录员、把小组意见汇总、进行课堂交流的汇报员、检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员等等,这样的分工可以每周轮换一次,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形成一定的“对话、共事、倾听”等合作技能,达到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另外,要按组计分,设立计分员,设最佳表现奖、小组合作奖等形成激励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3.探索创新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形成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教师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