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古代汉语免费小抄

自考古代汉语免费小抄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13:09:54

《古代汉语》 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六)假借 为纯表意字.在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价),說-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食-飼,振-賑,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起”,蚤通早。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假借和转注一样,也不是汉字结构的类型,只是补足早期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而形声字则是通过張-帳.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者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义符与本义发生联系. 3.分化借义 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用一个与该词同音的字来记录 2.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 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在六书中,前四书很明显谈的是汉字的结构形式,而转形声字是通过义符发生联系,因为大多数形声字的义符借义分化出去. 典》用此法。 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注和假借与汉字的结构没有关系.但六书是一个总体,所都能够标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 以我们也需要大致了解一下”转注”和”假借”这两个三.从汉字的结构探求词义的重要参考书-《说文解字》 4.分化广义 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 概念.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义.辨识声读的文字学著作.这部书是东汉经学家.文字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总的趋势是向便于识记.易于书写学家许慎为了证实汉字的构意性质和形义统一规律而作例:受-授,祝-咒. 字无意义。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演变,也就是从象形性向符号化演变. 的文字学著作. 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分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它收录汉字的原则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即以小篆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因此,我们从语音和语义北的窗户”。 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还有所保留.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系为字头,也收录一些古文.籀文字形. 分析汉语词的构成问题.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小篆. 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第一卷至第十四卷是正文,从语音结构上可以把词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和楷书. 第十五卷上是《叙》和部首表,卷下是《后叙》.据《后节词. 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传的意思。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殷商甲骨文 叙》载,该书收入篆文字头9353字,另收入重文1163字. 从语义结构上有单纯词和复合词. 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 甲骨文是以汉字的书写载体命名的字体称谓,指刻在龟许慎对所收录的汉字的字形运用”六书”理论进行结构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时包含少量的双音词.双音词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 甲.兽骨上的文字. 分析,证明汉字绝大多数都是由声符和义符(形符)组合中,既有复合词,也有少量的单纯词即联绵词.联绵词是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形体特点: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很浓.从构意手段而成的形声字,而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又是形声字的汉语词汇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 上看,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即通过部件的象物性及其义符和声符的基础 一.单音词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3.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的关系 组合来表示语言中的语义,以达到时记录语言的目的.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 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也要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 (二)西周金文 一.通假字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水’字衍”。 4.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金文也是根据文字书写的载体而命名的,指铸刻在青铜(一)通假字的定义 在古代语言学家笔下的”字”,相当于单音词.词是语言字之法。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器上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载体,音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一.汉字的性质 文两种,阴文叫款,阳文叫识,故金文又叫钟鼎款识.形声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词.字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字的大量增加,是汉字构形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字来代替.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记录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志. 字. 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下、本、末、亦、刃。 完全的韵文。 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三)战国文字 (二)借义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战国文字是根据文字的通行时代而命名的.分作两大派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外形或勾画事情.动作的情境来反映系: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三)通假字的辨识 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字的结合,如及。 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词义.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通假字是借字记词,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的”词”,则专指虚词.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个重要环节,是战国文字的主流. 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同时注意确定本字要有充分的证第二,虽然汉字是为了记录词而产生的,但是,由于语言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四)小篆 据. 和文字各有其发展规律,就汉字与单音词的对应关系来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字.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所规定采用的1.通假字的声音关系 说,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标准字体.得名于其形体特点.小篆的线条粗细均匀,分(1)上古的声纽和韵部 异词同字现象:即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关。 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这就是汉字中布均衡,由象物性的线条到符号化线条演变,是汉字书写(2)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 异词同字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词义引申的 E、转注:说法不一。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的指事字.会意字.例甲骨文: 元素所发生的重要变化,是汉字符号化进程中的质的飞(3)通假字之间声音关系的判定 结果.二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指事字:上下刃亦朱 跃,为汉字向笔画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小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异字同词现象:即一个词有不只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会意字:莫吹啓祝折 篆以后,汉字便进入了今文字时期. 系. 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五)隶书 2.判定通假字的文献证据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 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现象。 形.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汉代趋于成熟的一种新型字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除了声音关系之外,还要有充分的有些双音节单位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同形的双音短语,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海淮遊泳泅渡 体.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叫古隶,汉隶又叫今隶,文献证据,在没有旁证情况下,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很容易被作为双音词看待,但实际上并不是双音词,而是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是律诗的大忌。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得名于用途,是因为事务繁多,需要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通假. 单音词的组合. 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的. 二.异体字 二.复合词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汉字由篆文向隶书演变过程叫隶变. (一)异体字的定义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六)楷书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 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二.汉字的结构 楷书本名真书或正书,后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改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从结构上看,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单纯词是由如睹覩. 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称楷书.萌芽于东汉,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汉(二)异体字的类型 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造意”.造意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唐,一直沿用至今. 1.造字方法不同 照一定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 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造字时的一种造字意图,例如:”初”字从”衣”从”由汉隶演变为楷书的过程,叫做楷化. 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 (一)复合词的结构 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刀”,它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裁衣是制衣的开端,这*有一部分汉字,按照隶书和楷书来分析结构,往往不能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1.并列结构 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开端””得到构字理据,需要向上追溯到古文字,恢复较早的结(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这两个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开始”就是”初”的本义. 构. 1.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但后来记词职能语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六书的具体内容: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有了分工,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字. 关系.例如: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一)象形 在古代汉语课中,我们学习有关汉字的性质和结构的知例:咳-孩,份-彬,訝-迓 倉廩干戈膏腴賓客祭祀傾覆斟酌謹慎和睦 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 识,除了掌握汉字科学的结构规律之外,主要目的是在探2.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后来为了精简汉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例如”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求词义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来瞭解词义,字,在作异体字整理时把它们视为异体字加以认同. 緩急”.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弓矢 掌握词义. 炮-砲偷-媮霓-蜺 2.偏正结构 谓之间一般用“是”。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一.汉字形义统一的条件 三.分化字 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本文网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一)只有早期汉字和有规律演变的字形才是形义统一的 (一)分化字的定义 例:布衣東宮天子儲候百姓錦衾狐裘羌笛 变化的句子。 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态(例:高大).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例:向眉栗) 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还保留着汉字的构形理据,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3.支配结构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二)指事 是形义统一的,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小篆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为了使文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也还保留了许多古文字的特点,许多字形的构形理据还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结构. “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是很清楚的,可以作为以形索义的依据.例:祝.閒 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是文字的分化.我们把用来分担汉例:執事將軍當道持戟敗績知府司寇司馬拾遺稽首 如“莫”。 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三)会意 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元素演变为笔画,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把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4.主谓结构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的象形性彻底消失.但是,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是有规能的字形称为源字. 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与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 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律的,符合演变规律的字形,其构形理据仍然保留.例:秉.(二)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 例:地震日食霜降夏至月食 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元.見.水 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 (二)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示新意构成新字.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探求词义.这在训诂学上叫做”以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它复合词的形成是汉语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例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例:从,牧,莫,舂2.义合会形索义”. 字来进行分担,使表义更为明确. 如:國家,春秋,社稷,尋常,俊傑.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意字:也就是会意字的造字方式从构件物象的组合发展汉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也有一些非规律性的变化,我们例:何-荷,指-旨,女-汝.P48 三.联绵词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为构件意义的组合.是语义的组合而不是物象的组合.例:称之为”讹变”.例如:春,為 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一)联绵词的结构特点 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臭,息,法,明 追溯早期字形的过程,训诂学上叫作”复形”. 异体字是造字或书写过程中产生的形体冗余,为了减少可从静态和来源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就构成诗韵。 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四)形声 (二)只有本字本义才是形义统一的 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对联绵词进行静态分析,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套曲。 形声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一个字作为义符,1.本字是是对借字而言的.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音单纯词,因此没有结构问题,只有形式上的特点.记录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根据而造的.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记音符号,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新字. 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例如:猶(犹)-猷(音同犹,计谋.打算),亨-享,箸-著.采义已经失去,只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才有词义.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1.形声字类型(有追加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如星.鸡;有追字,”莫”是”暮色”的本字. 集者退散 联绵词是有结构问题的. 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加义符构成的形声字,如捨.趾;较晚的时候,有拼合义符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是形义统一的.但是,文字在使用3.造新字分化职能 1.义合式.两个单音词,本可以单独解释和运用,凝固后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绪论 和声符而成的形声字,如江,河.) 的过程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造新字的方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双音结构,成为联绵词.例:綢繆 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2.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一个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在遇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2.衍音式.这类联绵词是由一个单音词向前或向后衍化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该字所记录的词义所属的范围,而不能表明其具体的词到文献中的假借字时,必须根据借字的语音追溯本字,训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 出一个表音音节,衍化出的音节虽然用汉字书写,但没有情况。 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义.) 诂学上称为”溯本”. 例如:其-箕,赴-訃,母-毋. 表义作用.例:參差,囹圄,趑趄,菡萏.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上古汉语,秦汉以前3.义符和声符在形声字中的位置分布 2.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讲解汉字一定要用本(三)分化字的类型 3.摹声式.摹拟声音而产生的联绵词.例:霹靂,蟋蟀,噓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的汉语;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近古汉语,宋代至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义来讲,才能合乎原来的造字意图,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四种: 唏. 同“协”,和谐之意)。 民国;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形内声,形在一角,声在一角. 远引申义讲字形,就会牵强附会. 1.分化本义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外族语言中音译过来的词,一般称之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来) 4.省声字和省形字(为了字形结构的匀称或出于简化的引申: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为”译音词”.也是一种”摹声”. 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目的,省去字的形符或声符的一部分;省声字:产夜;省形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引申出很多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二)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字:弑,耈.) 的意义,这就是引申. 例:孰-熟,然-燃,莫-暮,暴(暴的本义是:曬(晒))-曝,益在语音上多有双声双韵的关系. 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五)转注 引申义虽然与字形关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溢,要-腰,禽-擒,原-源,州-洲,止-趾,責-債. 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參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话. 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汉字孳乳的一种方式.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 2.分化引申义 差,仿佛,憔悴,躊躇,倉促,流連,忐忑,伶俐. 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引申而产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间二.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 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双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相同的联绵词.例: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就是转注的关系.转注与前四书性质不同,并不是一种汉1.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 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從容,爛漫,逍遙,蹉跎,彷徨,窈窕,輾轉 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字结构的类型就可以了. 人们一般把没有示音符号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称例:昏-婚,坐-座,齊-劑,尉-慰,竟-境,解-懈,賈(贾)-價(三)联绵词的形体特点

写法比较自由,记录同一个词有时用不同的字,造成了一(四)引申义列 又叫极性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处于两个极端,二者原因.目的和受益者等. 名词用作动词可以利用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当了全句的主语,放在句尾的数词成了全句的谓语. 词多形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词的引申义也不是任意排列.杂乱无章的,之间有中间状态,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排斥和否定.例:邴夏御齐候,逢丑父为右.意思是“为齐候驾车”. 1.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如可.能.敢.自.相.不.例: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而是一个有序的义列.我们把根据词的本义特点所构成如:左和右,大与小,轻与重,长与短,高与下,甘与苦等. 4.其他动宾关系 遂.当.欲.悉.数等.这个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第十一课副词 从词汇史上讲,古今是要细细划分的;但从古代汉语的教的引申义序列称为”引申义列”. (三)反义词的应用 例:p137 2.名词后面连带代词,并且是动宾关系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修饰动词.形容学体系上看,一般是把现代汉语称为今,把现代汉语以前第七课词义关系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意义相反的词经常并列使用,久而久在古代汉语中,对于动词和名词的组合,如果中间有介词,3.有的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那么其中必词或名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的文言文称作古,即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作一个整体对词义关系是指不同的词在词义方面存在的关系,主要包之,它们便作为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这种现象叫反义构一般认为后面的名词为补语,如果动词和名词直接组合,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补动关系或主谓一.程度副词 待,至于是先秦还是唐宋.明清,则不再细分. 括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两种.一般而言,具有同义关系的词.例p114 一般认为后面的名词为宾语. 关系. (一)表示程度高的副词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词称为同义词,具有反义关系的词叫做反义词. (四)学习反义词的意义 (二)双宾语 4.名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用作动词. “最”与现代汉语相同,“极”“殊”“甚”“尤”“绝”“良”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从实践辨识一.同义词 P114-p115 指一个谓语动词后边出现两个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第十课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 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相对于双音词来讲,单音词第八课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一.数词 例:P164 古代义项的消失,二是古今义项的微殊. 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往往更复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宾语.一般情况下,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 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 (二)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杂.如:p102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的标准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意思是“给秦国和(一)基数与序数 “愈”“益”“弥”“加”“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同义词的丰富为语言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是有两个:语法功能和意义.语法功能主要指能否单独充当氏璧”. 古汉语中的基数表示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加”.例:P164 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语言成熟的标志之一. 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什么样的句子成分意义是指词是否具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能够带双宾语的动词往往具有第一,整数百.千.万前通常不加“一”. (三)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 也随之消失了. (一)同义词的定义与特点 有词汇意义以及具有什么样的词汇意义.词分为实词和“给予”“告知”“教示”等意义.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主要有“略”“少”“稍”“颇”.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读音不相关的一组词,互虚词两大类. 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带双第二,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不用“零”补位,有时中间会例:p164 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为同义词. 二.实词的分类 宾语了.要注意.例:P138. 加“有”或“又”.“有”是“又”的假借. 二.范围副词 只有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主要特点是: 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二.形容词 例: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 (一)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 1.广度宽窄2.程度深浅3.色彩褒贬4.词义特点 第一,同义词是指在某个义位或是某几个义位上同义,而和副词. 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注意:“两”和“再”古今用法有所不同.古代汉语中的主要有“皆”“尽”“咸”“悉”“毕”“举”“具”等.相当二.古今词义的沟通 不是所有义位都同义.所有义项都相同的词是等义词,其(一)名词 状语. “两”专用于表示成双成对的两件事物,如“两臂”“两于现代汉语的“都”“全”.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方言口语的词素中去数量是很少的,而且随着语言的成熟和规范,等义词会越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主要语法功(一)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手”“两汉”. (二)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 瞭解古义 来越少. 能是作主.宾和定语.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而“再”在古代汉语中既可表示整数二,又可表示序数“第主要有“唯”“独”“直”“仅”“特”“但”等,相当于现在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中,某些词作为单音词独立使第二,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P103 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外,普通名词一般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二”.“再”表示动作发生了两次或第二次,和现代汉语代汉语的“只”. 用时,其古代汉语的词义已经消失了,但在作为一个语素第三,同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互不相关.如果语音上也相同不能直接作状语,而是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但是,在古法功能.例:P139 的“又一次”不同. 三.时间副词 构成双音词.成语时,古代的词义仍然存在. 或相近,那就是出自同一个语源的同源词. 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一次就过分了,哪里可以再来(一)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瞭解古义 第四,同义词是相互的. 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例p123. 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第二次呢?) 主要有“既”“已”“业”“曾”“尝”等.相当于“曾经”. 掌握了词的本义及其特点,就能够以简驭繁地去沟通和(二)同义词的差异 (二)动词 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再”在表示第二次时,与“一”“三”相对. (二)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 把握词义. 1.理性意义的差异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主要作含义.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有“方”“适”“会”等,相当于现代“正”“正在”. 第六课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1)范围广狭不同 谓语. 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其身”,是“使其身洁”. 的序数表示法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是直接用(三)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 一.古代汉语中词的多义性 问.询.访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访”按照能否带宾语,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基数词,或用“第”放在基数词前. 有“将”“且”“行”等,相当“将”“将要”. 词的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具有多个义项的词叫多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问”“询”的对象通常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但是,古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序数的基数词一般是在年.月.日之前,或者后面有(四)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 义词,而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造成一词多义现象没有什么限制,而“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代汉语的不及物动词有时可以带宾语. 的性质或状态,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例:P140 语气词“也”. 有“终”“竟”“卒”等.相当“最终”.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词义的引申. 徵求意见. 使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动词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形式上基本相同,它们除此之外,序数还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五)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间副词 例如: (2)性状情态不同p105 然带宾语,但宾语并不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例P124 的区别在于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认为宾语??”“把宾语1.用“甲.首.冠.太上(大上)”等表示第二,第二以下用有“俄”“姑”“素”“常”等.例:p167 绝 (3)程度轻重不同 古代汉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动词,即能愿动词,又称助动当作??”,是主观看法;而使动用法表达的则是“使宾“次”“次之”“次者”或“其次”等表示. 此外,还有一些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和频率, 1.绳断:天柱折,地维绝. 饥.饿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词,是指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动词.主要语法功能是修语??”,是客观的结果.例:P140 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如:“立”“即”“亟”“数”“屡”“复”等.例P167 2.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序不同.“饥”是吃不饱,腹中空.“饿”是严重的饿,指饰动词.P124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何利用语法结构进行判断: 2.用“伯(孟)仲叔季”或天干.地支等表示.其中,“伯(孟)四.情态副词 3.穷尽: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三)形容词 第一.形容词后面加名词,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仲叔季”主要用于兄弟姐妹之间的长幼排行. (一)表示肯定的有“固”“必”“诚”“乃”“果”等.例:p167 绝. (4)侧重点不同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主要作谓语.定语和状语.用为动词. (二)分数与倍数 (二)表示猜度的有“盖”“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4.独一无二: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恭”形容词作谓时不能带宾语,这是形容词与动词的主要差第二.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分数最完整的表示法是“分母+分+名词+之+分许”“大概”. 5.诗歌体裁: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 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别. 第三.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子”. (三)表示反问的有“岂”“宁”“独”“庸”等. 6.渡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组合功能的差异.例:p106 (四)副词 第四.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五.否定副词 7.超过: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3.情感色彩的差异.例:p106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主要功能是修饰(二)形容词词尾 除此之外,主要是省略“分”“名词”或“之”的一些简(一)不.弗 引 (三)同义词的辩析 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主要有“若”“然”“而”“如”等.都表示“??的样子”.略表示法.例:p154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两者意义相同,但在用法上1.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1.语言环境分析法 (五)代词 例:p141 其中,当分母是十(什)或百以上整数,而分子是个位数时,有些区别.“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2.延长.伸长: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就是把一组同义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分析,从它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主要语法功三.名词 分母和分子中间不用“分”或“之”,而用“分母+分子”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 3.牵挽:善张网者引其网.??引其网而鱼已囊矣. 们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它们词义上的差别.具体能是作主.宾.定或补语. 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古这一形式. “弗”在先秦时期,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4.导引.率领: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又有置换法和比较法两种. 有些代词在判断句中也可直接作谓语. 代汉语中还可充当谓语和状语. 例:汉兵物故什六七. 一般不带宾语. 5.退却: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1)置换法 (六)数词 (一)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的倍数往往用数词直接表示,其中两倍称“倍”,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6.序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即把甲词换到乙词所处的句子中,看看是否通顺,句子的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主要语法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的固有功能,不属于活用现象. 五倍称“蓰”.“蓰”常与“倍”连用,表示不定的多数. 先秦时期,“弗”也有少数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如“虽7.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意思有没有变化,从而来确定甲.乙两词在哪个或哪些义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但是古代汉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有时数词后面带宾语“之”“此”等表示倍数.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到汉代以后,“弗”还可以用于形8.招致:故知持权引谤,招幸者非己.采集者退散 项上同义. 语量词不发达,因此数词一般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 “到??”或“由??”等意思. 例:所伐而当,其福五之;所伐不当,其祸十之. 容词前. 二.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P107 三.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表示“在水面上”. 如果表示几倍于某个数时,一般采用“倍数+基数”的形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所谓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2)比较法 古代汉语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是相对固定的.2.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有“用??”或式. (二)毋.勿 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词义即从甲乙两词存在的语句中分析归纳它们各自适用的环但是,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什么临时具有另一类“拿??”等意思. 例: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 “毋”“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和劝阻,相当于现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 境和存现的条件,再比较二者的区别,从而确定两词意义词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例:剑斩虞常已.表示“用剑斩”. (三)约数和虚数 代汉语的“别”或“不要”.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上的细微差别.例P107 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动词. 3.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 约数也叫概数,表示大概.大约的数,主要有两种表示法: 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词的本义,理论上讲应该是词产生时的最早的意义.传统2.对立意义分析法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兼类.词的活用是临时的用法.兼类则例: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群吠”是“成群地叫”. 一是连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基数表示约数. 距关,毋内诸候. 汉语语言学上把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即通过甲乙两词的反义词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固定4.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有“把??当作??”“像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毋”常与“无”通用,写作“无” 叫做这个词的本义. 不同的反义词来反衬出它们不同的特点.例P109 的.例如:“鼓”,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对待??一样”等意思. 二是在数词或量词前后添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毋”“勿”也用于陈述句中,相当于“不”. ”绝”的本义是”绳断”,”引”的本义是”开弓”. 3.探求本源分析法 四.虚词的分类 例: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把他当作客人数”等词,表示接近或超过某个确定的数量. (三)未 所谓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即通过追寻同义词不同的本义,确定它们之间不同的词古代汉语中,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和语气词. 对待”的意思. 例:p156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生出来的意义. 义特点和指向中,从而把它们区分开来.例P109 介词是把自己所带的宾语介绍给谓语.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有“像??虚数跟实数相差较大,用以表示极少或极多. “没有”. 上文中”绝”的后六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四)同义词的应用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一样的”“像??似的”等意思. 表示极多的虚数常用基数词“三”“五”“七”“九”及其例: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引”的后七项是引申义. 1.连用 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 例: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蚁附”是指“像蚂蚁一样地倍数(如“十二”“三十二”“七十二”等)或“十.百.千.“未”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 文言文中,为了调整音节,常有同义词连用的现象.p110 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证据一类虚词. 攀爬”. 万”等整数表示. 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由本义派生出引申义既是词义内部运动规律的反映,同2.对用 第九课动词.形容词.名词 6.除普通名词外,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在古汉语中也常例:三过其门而不入. (四)非 时又要受到本民族思维认识习惯的制约,因而本义与引文言文中,为了工整对仗,又避免字面重复,常把一对同一.动词 作状语,用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趋向或时间. 另外还可以用“一”“一二”等表示数量极少. “非”作否定副词时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 申义之间的联系很复杂.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理解义词用在同一句或上下句的同一个位置上.P110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的词.古代汉语和现代其中,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具有特殊意义: 例:(文王)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西土. 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和把握整个词义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3.同义构词 汉语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动宾关系和双宾语结构上. 1.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表示“每日”“每月”“每二.数量表示法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非”一般可译为“不是”,但它并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文言文中,一些同义词经常连用,逐渐凝固成一个复合(一)动宾关系 岁”的意思. 分为两种:名量词(或叫物量词),修饰名词;动量词,修饰不是判断动词,而只是否定副词. 1.相似关系 词.P111 指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 例: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动作. 六.谦敬副词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这类复合词的特点有三: 1.受动关系 2.“日”字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一)名量表示法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 其一,在结构关系上,同义构词所形成的复合词一般都是宾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作“一天天地”讲. 两种:一是用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二是数词与量词组成容词演变而来. 2.因果关系 并列式的,即前后两个语素地位平等. 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曹无伤”作“诛杀”的宾例: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数量结构后再与名词结合.古汉语中以前者居多. 例“请”.p169.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其二,在内容上,复合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义项相同,即语,构成动宾关系. 3.“日”字用在句首主语之前,或和“者”字结合在一起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名量表示法可分为以下四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还有“敬”“谨”“幸”义引申. 取两个词相同的部分而不用其相异的部分. 2.使动关系 使用,相当于“往日.从前”. 例:P157 “惠”“辱”等.P169 3.动静关系 其三,这类复合词的语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 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例:日者,荆王兼有其地. 1.数词+名词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窃”“伏”“忝”等.P170 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二.反义词 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二)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数词 第二十课代词 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一)反义词的定义和特点 例: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表示“使(姜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数词+量词+名词,有时会在数量结构后加“之”.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在句子中充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义项相对或相反的词,互为反义词. 氏)受惊”. 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动词的语法例: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4.时空关系 第一,反义词是指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在某个义项或某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常见. 功能. 4.名词+数词+量词 一.人称代词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 些义项上相对或相反,并非一定要所有义项都相对或相例:焉用亡郑以倍邻.表示“使郑国灭亡”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表示“以目光示意”. 汉语中的单复数没有形态变化,在数量中表示“一个”时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5.礼俗关系 反.例P112 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需要我们在意义上加以辨别.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一般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可用“单”.表示人或事物的多数时则一般用“诸”“众”第一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这一方的人的代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 第二,某些反义词的反义关系存在于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例: 动. “群”等. 词.有“台(yí).áng(该字为“昂”字去掉“日”).朕.(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种条件下.例P112 (1)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例: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 (二)动量表示法 吾.我.予.余”等.其中“台”,主要见于《尚书》和东周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具第三,构成反义词的双方必须表示同类的事物或概念.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或将动量词放铜器铭文.áng主要见于《诗经》,先秦其他典籍及以后体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四,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必须使用于同一个历史时期. (1)中“朝”与“周”是受动关系.而(2)中是“使秦楚来就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与现代汉语相同. 文献中均很少见到.“朕”在先秦是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1.连锁式引申 (二)反义词的类别 朝见”. 事物,具有“使(宾语)??”的含义.例P144 1.数词+动词 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专用做皇帝的自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1.绝对反义词 此外,有时在使动关系的动宾结构中,宾语省略.要注意.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吾日三省吾身. 称. 引申方式,叫连锁式引申. 又叫互补反义词,两个词表示的意义是互补的,二者之间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表示:“使(远人)来” 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2.动词+数词+量词 “我.予.余”三者在句子中都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而2.辐射式引申 是非此即彼关系,没有中间状态.如:男和女,生与死,动3.为动关系 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例:诵三遍而请习之 “吾”一般只充当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可用于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与静,是与非,内与外等. 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语)??”的含义. 有时为了强调动作的数量,可以把表示动量的数词放在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 出数个引申义,叫辐射式引申. 2.相对反义词 出的,具有“为(宾语)??”的含义.宾语常表示动词的例:P144 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者”字.这样,“者”字词组就充余.予二字古音相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第二人称代词是指代听话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P187 例: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则”用作连词时,主要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 就带有较强的疑问语气.因此,特指疑问句可以不用表疑例:南冥者,天池也. “尔”“女(汝)”“若”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是比较五.无定代词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1.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关系,问的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的句子经常省略主语,判断句也常有省略主语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而”“乃”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主要有“或”“莫”.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存在假设或条件关系,可译为“那么”例:姜氏欲之,焉辟害? 的情况. 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 “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有人”“有的”.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就”. 是非问句提出问题,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非例:对曰:“(我,)翳桑之饿人也.” 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例:P187 介绍目的的“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於是至则围王离. 问句因为不用疑问代词提问,因此其疑问语气需要通过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系词问题 人或事物的代词.有“之”“其”“厥”等.“之”一般只这种指代往往泛指某种人.物.有时“或”的前面有先行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时“则”用在复句紧缩句的两谓语动词之间,使语气变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表达出来. 1.“是” 作宾语. 词语表示指代的范围,“或”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得较为急促. 1.乎 在先秦文言作品里,“是”是一个指示代词,意思相当于“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例: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可译为“被”.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乎”的疑问语气最为强烈. “此”(这).有时在判断句里,“是”很容易被误解为系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 有时候,还可以连用几个“或”,分别指代整体中的不同例: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用在并列的分句里,表示对各种情况的列举和对比.一“乎”用于特指问句的如: 词,其实“是”是指示代词,充当主语或谓语. 例: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部分.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般不必译出.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例: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指示代词充当判断句的主语) “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 例: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 “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乎”用于是非问句的如: “是”也可以充当判断句的谓语. “之”“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也可以用于“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 例: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3.表示后一项情况的出现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所未料到的,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例: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是”,可译为指人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四)与 可译为“原来已经”“竟然”. 乎?”. “(是)这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汉语中有“他”,但“他”在上古不“莫”有时写作“无”,语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乎”用于选择问句的如: 2.“非”“惟”“乃”“皆”“即”“则” 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其他”“别的”等义. 例: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4.前后两项含有转折意味,可译为“却”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非”不是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基本上是同一形式,只能根古代汉语中“莫”除作无定代词外,还作副词用,要注意“同”“跟”等. 例: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诸”常常是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 系词,而是谓语前充当状语的副词) 据上下文语意来判断.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区别两者的不同.无定代词“莫”在句中充当主语,表示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难,是以不获. 2.与(欤).邪(耶) 例:P257 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没有??”;副词“莫”一般在谓语前用作状语,表示有时,“与”所带宾语省略,但所表意思不变. 5.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它们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探询的语气. 3.“为” 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不”“不要”.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例:p240—241 在文言文里,“为”有时很像是系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除此之外,还常用“二三子”“储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例:P189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6.表示假设和结果关系,可译为“如果” 3.哉 “为”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及物动词,用“为”作谓语带有敬意,相当于“诸位.各位”. 第十三课介词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P218 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用的句子属于动词谓语句,即叙述句,“为”与其后的名词二.指示代词 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 例: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五)之 “哉”煞尾的疑问句一般都是特指问句. 性词语构成动宾词组.可对译为“为”. 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介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1.“之”连接定语和名词中心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例: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例: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可译为“的”或不译. (三)反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P257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 更??”. 例: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於难. 反问句是说话的人对某件事和某个问题本来并没有疑问,系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逐渐发展为系词的. “是”字作宾语,有时还放在谓语前. 介词的基本功能是与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P218 而是明知故问,用问句的方式来表示对某一件事和某个例:此是何种也?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成介宾结构,介绍动词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有时比较已有结论,“孰与”就带有“哪里比得上”的反2.取消句子独立性. 问题的否定或肯定. 例:P258 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工具.方式.原因.对象等,也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后介绍比问意味. 例: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例:P241-242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较的对象. 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之”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成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充当状语,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1.表示领属关系或等同关系.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例:P195 第十四课连词 主要是表示时间上的修饰,可译为“??的时候”. 1.夫 例:P258 还有“他.然.尔.焉.诸”等,用法各有特点. 1.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一.连词的定义及特点 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它表示要发议论,或要概述事物的特征,起到想起下文的2.表示比喻关系 “他”具有旁指的作用,义为“其他的”.在古代也写作有时可以省略. 连词是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文: 作用.有的语法书称之为“发语词”. 例:仲尼,日月也. “佗”或“它”. 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一类虚词.只是在词.例: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2.介词宾语有时前置. 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P219 句首语气词“夫”有时和指示代词“夫”有类似之处,例:恒公九合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例: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连词表示的关系可以有并列.顺承.转折.选择.递进.让(六)虽然.然而.然则 容易混淆.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加以辨别: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用之. 步.因果.假设等. 1.虽然 第一,根据语法作用和所处位置加以确定.指示代词“夫”例:夫战,勇气也. “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3.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 二.古代汉语常用连词介绍 “虽”是表示让步的连词,意思是“虽然”或“即使”. 主要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第十七课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而 例:P220 活,而语气词“夫”则位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因此,不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二.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介绍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关系为并列或递“虽”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让步,即设想即使某种情况出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句首语气词;“夫”后所接如果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三.疑问代词 (一)于(於.乎) 进关系. 现,也不能改变后项的结论,可译为“即使”“纵然”. 不是名词性词语,则应当是语气词. 子就是被动句. 是指用来指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而”连接并列关系可以译为“又”或不译,连接递进关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P243 被动句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一)谁.孰 “从”“向”“到”“在??方面”. 系可以译为“并且”“而且”. 组成凝固形式“虽然”,意思相当於“虽然如此,??” 第二,根据文章加以确定.语气词“夫”用在句首表示后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谁”限于指人,而“孰”则既可指人,也可指事物. 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P197 例:公子鲍美而艳. 例: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面要发表议论,而且所议论的问题多带有普遍性;指示代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孰”表示疑问时常常用在选择问句中,而且一般都有先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而”连接的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2.然而 词“夫”则对所修饰的名词性词语加有特指的意味,相当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行词. 例: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於王.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然”总结上文,“而”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于“那”,后面的名词性词语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对象. 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例:礼与食孰重?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例: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如此,但是??”“这样却”.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词) 语义上的被动句有时在动词后面会出现其动作行为的主(二)何.曷.奚.胡 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 2.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承接或事理上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晋何厌之有?(指示代词) 动者. 主要用于询问事物,表示“怎么”“为什么”. 例:苛政猛於虎也. 有原因.条件.目的等关系. 3.然则 此外,句首语气词“夫”还常用在“且”“故”“若”“今”例:(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何”的使用范围要宽泛一些,除作宾语.状语外,还可作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然则”是代词“然(如此,这样)”和表示顺承的连词“则等词之后结合成“且夫”“今夫”“若夫”“故夫”等凝固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定语或谓语,表示“什么”或“什么原因”等.有时也作为“被”. 故苏秦相於赵而关不通. (那么.就)”的搭配使用,意思相当于“既然如此,那么结构,仍然用在句首.例:P244 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主语,表示“什么东西”,但这种用法很少. 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或性(就)??”. 2.惟(维.唯) 1.用介词“于(於)”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曷.奚.胡”用作宾语时,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介词“于”在古籍里有时写作“乎”,“乎”作介词的用状在整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带有表转折的意味.可第十五课语气词 既可以作句首语气词,也可作句中语气词. 例: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 为”“胡为”“曷为”等介宾结构,表示“为什么”. 法与“于(於)”大致相同. 译为“却”“但是”等. 一.句尾语气词 两个作用:一是指示强调,引出主语或时间. 由於介词“于(於)”的用法较多,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三)恶(乌).安.焉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例: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一)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 例: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词“于(於)”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上古用法相似,主要用于询问处所,表示“哪里”.或用于“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可以不主要有“也”“矣”“耳”“尔”“焉”等. 二是强调希冀.期望的语气. 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作状语,表示“怎么”. (二)以 译. 1.也 例: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例:绛候诛诸吕,权倾五伯,囚於请室. 四.特殊代词 “以”本来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用”.虚化为介词,其用例:启呱呱而泣. 基本用法是对某种情况表示肯定.确认,表达一种确信不3.盖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他词(词组)构成法也多与“用”(凭藉)的意味相关.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转折或假设关系. 疑的语气. 表示要对某事发表议论或提出看法. 例:志乎古,必遗乎今. “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例:相鼠有皮,人而无仪.P212 第一,用于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 例: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一)者 “用”“拿”“凭”“根据”. (二)以 例:董狐,古之良史也. 4.其 “为??所??”式.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 例: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1.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第二,用于叙述句末尾,表示对所叙述的情况确信不疑. 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其”有推测拟议的意思,可译为例: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者”字前面的词组作为定语,修饰“者”所指代的人或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例: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恐怕”“大概”等. 圣笑矣. 事物,表示“??的人”或“??的事物”.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一前一后第三,用于祈使句.疑问句末尾,仍然表示肯定确认的语例:P245 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的情况下,“为”后面的行为主例: 例: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的承接关系. 气. 5.也 动者可以不出现.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常用在主语之后,起提顿作用,使全句的语气变得舒缓. 例:p269 2.名词(词组)+者 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以”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行为,表现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P235 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有时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上文已经交待,于是在介词用于复指它前面的名词,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矣 P245 “为”后不再出现,这样就成为“为”与“所”直接连用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例:君人者将昭德塞达,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它总表示把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况作为新情况陈述第十六课判断句 的情况. 3.数词+者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德以示子孙. 出来,带有动作已经完成的意味. 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这时“者”所指代的人或事物可能在上文已出现过,数词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 第一,表示情况已经如何.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同.现代汉语3.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见??于??”是对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或提示,表示几类人.几件事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例:p235—236 的判断句一般用系词(也叫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式. 或几样东西. 以(亡以)”等凝固用法.“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3.连接因果复句,“以”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 第二,表示将要或必将出现某种新的情况.在这类句子中,例: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 例: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法)用来??”,“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以”常连接由果溯因的两个分句: 常出现表示将然和必然的副词“将”“今”“必”等. 否定判断用副词“不”放在系词“是”前: “见”字句有时和“为”字句对用. 百姓有余食也. 法)用来??”. 例:王使召伯廖赠齐候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例:诺,吾将仕矣. 便:鲸不是鱼类. 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有时只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与其他部分的区别,多为表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以”也用於由因及果的复句: P236 而在先秦文言文和后世文人的仿古作品里,判断句都不“见??于(於)??”句式 示年龄. 河曲智叟亡以应.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和“也”相比较,“矣”表动态,一般把事情发展变化的用系词. 例: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位置于谓语前在因果复句里,“以”常和“故”搭配使用. 新情况报导出来,“也”是静态的,表示一般的肯定确认,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和基本格式 也有用于主动和被动对比的情况. 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面充当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并不含有因时间推移造成的变化. 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的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而来.表示为以下两种形式: “以”作介词常有省略宾语的情况,在阅读理解时,要补4.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前者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矣”不能用于判断句的末尾. 一类句子. 道哉? 1.名词(词组)+“者”字词组 出宾语以完整理解文意. 方式.状态等. 3.焉 例:廉颇,赵人. 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时,“见”发展出一种新的用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例: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带有较强的指示性,带有指点和引人注意的意味. 有时谓语是名词性的,但不表示判断 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2.名词(词组)+之+“者”字词组 名词或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5.“以”还可以连接名词与时间方位词. 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例:蟹六跪而二螯.(谓语是描写主语,因此就不是判断句子的主语是施事者.此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的作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例: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4.耳.尔 句.) 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 (二)所 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最常见的用便是组成“是“以”的连词.介词用法易於混淆主要有两种情况. “耳”表示肯定,带有限制的意味.相当于“不过??而古汉语判断句构成的基本条件是名词直接充当谓语,表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所+动词(词组) 以”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因此”(凭着这个,因为这个). 详见:p214-215 已”“不过??罢了”. 示判断.除了代词充当主语外,一般在主语和名词性谓语4.“被”字句 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谓词所修饰的人或事物. 例: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三)与 例: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之间有个停顿,标点时要予以断开. 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为 1.连接名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由于带有限制的意味,“耳”常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1.主语+谓语 “遭受”“蒙受”. 如果“所”和形容词.数词.名词.代词等构成“所”字词“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例: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白璧往. “直”“仅”“特”“独”“但”“止”“唯”等一起使用. 例:杜,甘棠. 例: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 组,这些词往往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2.和“不如”“宁”“孰若”等词连用,构成“与??不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2.主语+谓语+“也” 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例: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表示“同一”). 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 如??”“与??宁??”“与其??孰若??”等格式,P238 例: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 示被动. 2.所+介词+动词(词组)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表示选择关系. (二)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3.主语+“者”,谓语 例: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表处所的有“所从”“所由”,表原因的有“所以”“所为”,“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主要包括: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东汉以后,“被”的用法有了新的发展.“被”可以介绍表工具或依据的有“所以”“所由”,表相关的人的有“所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与”既是连词,又是介词,很容易混淆:P215-216 特指疑问句,是就事情的某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4.主语+“者”,谓语+“也”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这时“被”的性质成为介词. 与”.其中以“所以”最为常见.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向”“对”. (四)则 的句子,所询问的内容用疑问代词来指代,这使句子自身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 例: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第十八课语序和省略 (二)古注与今注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足,曾不能疾走。” 一.古代汉语的语序 今人注大多是依据古注而作出的.P303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 (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一)主谓倒装句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分三类:a “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提前古书的注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的人如何给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 (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到主语之前,称之为主谓倒装句. 文献中的生僻字注音;二是今人给古书作注时,遇到生僻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即受事者。b “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例:有是哉,子之迂也!P280 字.异读.变读.读破等情况如何注音.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时不能译出。 (二)宾语前置句 古人给古书中的疑难生僻字注音主要有读若.譬况.直音如“子为谁?” 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的地方。”c “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 7 否定副词。a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通常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和反切四种.例:P304-305.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此四.古文阅读工具书 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 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b “毋”外,在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里,宾语也在一定条件下置于主要介绍两类工具书-释义类工具书和虚词工具书. 规律的制约。 “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介词之前,叫作宾语前置. (一)释义类工具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2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 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无”。 介词前. (二)虚词类工具书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 可分两类a :“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 c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必须是疑问代词充当《文言虚字》《经传释词》《词诠》 的宾语,不前置。 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相当于“没有”。 宾语.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安”“奚”“孰”“焉”第二十课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分名词化。b “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 d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胡”“恶”等. 一.婉曲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例:吾谁欺?欺天乎? 中国古代社会重礼仪,讲修身,尤其在专制的王权制度下,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P281 说话不便.不宜或愿过于直白,时常用迂曲的表达来陈述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 第十二节副词 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介词宾语前置常见己意. 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1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 e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于介词“为”“以”“与”的用例,介词“于(於)”的宾语例:明主不晓.P321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不前置. 二.互文 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 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例:何以战?P281 又叫“互辞”“互言”,一般是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第十一节代词 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 f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介词“於”的宾语不前置,但是与“於”功能相当的“乎”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其中又分单句互文见义.对句互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在与疑问代词“恶”的组合中,宾语“恶”前置: 文.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2 、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成独词句。 例:敢问夫子恶乎长? 例:燕歌赵舞为君开.P322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 8 、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於动词之前. 三.变文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前、刚才”;b “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 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必须有否定词“不”是指有变化地使用同义词,以避免用词的重复啰嗦.单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于“已经”:“c 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 “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弗”“勿”“莫”“未”等.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乏味. 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例: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例:雷霆不作,风雨不兴.P322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 (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P282 四.连类而及 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 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有“方、正、适、会”等。a “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意是“莫忘我”。 有些否定句中虽然代词充当宾语,但是不一定前置. 也省称为“连及”,清代俞樾称为两事连类而并称例,是 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 “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 (2 )“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指两事物同类或相关,行文取用一事物时,将另一事物也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 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前面,译作“正遇上”。 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3.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 连带提出,连带提及的事物在文中并无实际表意作用,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二)”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 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前置宾语+代词+动词.常用於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或种辞例,就称为连类而及. 明出处! 不复,寡人是问。” 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是”. 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 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 例:夫晋何厌之有? 有时是相关事物的连及. 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就要”。 9 、谦敬副词。a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如果被复指的前置宾语本身是由代词充当,那么一般用例:大夫不得造车马. 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辱、猥、垂、蒙”等。b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代词“之”来复指宾语. 有因词义相反而连及的. 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例:《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烦.”其是之谓乎? 无羽毛以御寒暑. 4 、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有时在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唯(惟)”,五.用典 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以突出表现动作行为对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所谓典故,是指旧典故实为后代袭用而具有典面之外的 (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 )在动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相当于平素、一向。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例:父母唯其疾之忧. 内在涵义的典例故实.它包括这样几个要件:一是来源于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3 、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 第十三节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里还有一些为强调宾语而使宾语前置的情况. 旧有的书面典籍,并且典源应是经典记叙的故事;二是后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 一、介词 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人又将故事化作简略的典面来就用三是旧典和后来袭用玉玦以示之三。” 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共、率”等。a “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b “凡” 1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最常见的是固定格式“是以”,其实是代词“是”充当介都有它内在涵义.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词“以”的前置宾语组成的结构. 例:“哙伍”“焦尾琴” 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 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例: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P324 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 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c “率”也表示总括,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二.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第二十一课古代文化常识 御者,()君子也。”(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 泛指,c “之”作定、宾。 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 、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一)主语的省略 本课内容实在是太丰富,无法摘抄详尽,也无法割舍某段,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 (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前置。(参见第九节)(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主语在上文已经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后句省略主语. 又不想只打几行标题在这里凑数,所以,学友们还是自己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例:P284-285 看书吧. 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对应。 a 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 “仅”除了表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二)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1.动词宾语的省略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 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一般都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上文已经出现过. 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定语。 4 、程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示程度高的。a “最、语。 例: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王).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3 、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 )引进动作行2.介词宾语的省略 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b “大”意思是“十分”;c “太”意思是指程度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介词“以”“为”“与”的宾语常可省略,而介词“于(於.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 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 “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乎)”的宾语不可省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中”“在??方面”等。(2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例: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f“甚”六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P286 (1 )“于”字句。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对、对于”等。(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第十九课古代文献的阅读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的意思。 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 )。一.中国古代文献的分类 外欺于张仪。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 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 (2 )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中国文献目录分类的形成是在西汉末年,由刘向的《别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 先秦表示译作“被”。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录》到刘歆的《七略》,形成了我国古典文献早期的分类;物无害者。 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经由两晋的发展,至唐代臻于成熟.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句里,如“不识有诸?”。 b 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一)刘歆《七略》对中国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 3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词的用法。 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 )“乎”:《七略》将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典籍分为七个类别:辑略.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予”。a 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 “吾” (3 )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 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 而在肯定句里一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西晋武帝时,荀勖受诏编为《晋中经薄》,将当时能见到(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只能是“使??跟从”。 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 5 、情态副词。分三小类;(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向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的文献典籍分成甲.乙.丙.丁四部. 母宗族,皆为戮没。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是皇帝自称。 的方式,a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b 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东晋元帝时,李充编成了《晋元帝四部书目》:以经部替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 它们“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 “帮” 4 、“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换甲部,以史部替换丙部,以子部替换乙部,以诗赋替换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表示故意特意;d “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丁部. 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 (3 )第三人称,a “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 (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 “暂”手段,可译为“用”“拿”。 到唐太宗时,魏征等奉诏撰修《隋书》,其《经籍志》就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 (2 )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一直沿用到明清,清乾隆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 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 “遽”表示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 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字晓岚)等撰写了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 “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 (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匆忙急迫;c “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 “立、 (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或《提要》. 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形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 “稍、渐”表示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四库全书》的归类:P298-299 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 4 、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动作的逐渐性;g “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 (3 )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二.古书的标点 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们只能作主语。 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 等。 我国古代的书籍文字一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称为“白 (4 )“为??所”句。 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 (1 )“或”: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 (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 “数、亟、累、 (4 )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文”.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 的(东西)”。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把”,或不译。 句读是古人的说法,一句话讲完了,或者说表达了一个相为人所制。 “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 “每”表示反复出 (5 )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对完整的意思以后的停顿叫做句;一句话没讲完,或者说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 “复”表示重复进行可译为“把”。 一个意思还没有表述完整而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两者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同一动作。 (6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合称为句读. 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 (2 )“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 6 、语气副词。分五小类:(1 )表示确认的语气。可译为“在”。 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引进并加以(5 )“被字句”。 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a “乃、即”相当于“就是”;b “必、定”相当于“一 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改造的,分标号和点号两类.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破折号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莫之能御”;b 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定”;c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d “果”相当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等,点号如句号.逗号.顿号等.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于“果真”。 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P300-302 如:光被四表。 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 c 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 (2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 “其、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 )“以故” 三.古代的注释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一)古注的类别 了。 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相当于“不”。 b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西”的意思。(3 )“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古注的类别有: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疏类.补注类.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把雨当作儿子”。 5 、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集解类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 (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 5 、“因”: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申为依靠、P302-303 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1 )“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

搜索更多关于: 自考古代汉语免费小抄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 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六)假借 为纯表意字.在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探求词义时,纯表意字(价),說-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食-飼,振-賑,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起”,蚤通早。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假借和转注一样,也不是汉字结构的类型,只是补足早期通过整体构形与词的本义发生联系,而形声字则是通过張-帳.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既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字不足的一种手段,或者因为有些虚词无法造字,只好借义符与本义发生联系. 3.分化借义 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用一个与该词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