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植物生理实验报告DOC - 图文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2. 使用仪器:生物氧测定仪。 3. 实验步骤:
将仪器电源线、氧电极线接好,清洗反应室。打开仪器,进行仪器参数设定,然后用一定浓度的Na2SO3和蒸馏水进行O2浓度的调零和调满。进入测量菜单,建立新的文件名,将反应室中加入研磨好的绿豆,将反映体积康之灾6ml,开始采集数据。数据采集结束后,记录数据,彻底清洗反应室,再重复两次。之后将测量材料换为萌发的水稻,同样测量三次。也可以,待数据全部采集,将仪器关闭,接到电脑上,打开仪器进入数据管理菜单下,浏览数据,确认需要导出数据名称,操作计算机上预装的程序,仪器将自动导出需要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
植物 萌发的绿豆 转速r/min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生物量反应室cm3(mg) 体积ml 192 6 187 6 203 6 196 6 206 6 179 6 采集间隔s 3 3 3 3 3 3 采集数量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呼吸值 μmol/ m2s 3.21 2.86 3.39 2.74 2.92 2.53 萌发的小麦
五、分析与讨论
在植物萌发过程中,种子需要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呼吸速率高。从实验测得的数据来看,我们发现,萌发的绿豆呼吸值稍微大于萌发的小麦的呼吸值,推测这种差异是由于物种差异导致的。
反应中每次测量开始前需要仔细清洗反应室和氧电极探头,放在不同测量之间的干扰。本实验中得到溶氧数据随时间有所变化说明,每次开始数值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稳定。这可能与反应室没有清洗干净或氧电极探头出滤膜有关,或与反应室漏气有关。
13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 AP4气孔计测定植物蒸腾速率
一、实验目的
1. 熟练掌握AP4气孔计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2. 使用AP4气孔计测定草本与木本植物的气孔导度和气孔阻力,计算蒸腾速率。
二、实验原理
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土壤含水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关系密切。气孔导度可以用来评价城市大气污染状况,表征植物的生理状态,甚至可以用作抗旱植物、抗污染植物的筛选指标。AP4气孔计根据循环扩散的原理,由植物叶片表明湿度的变化进行测量计算,得到气孔导度、气孔阻力等数据,并计算出植物蒸腾速率。
三、植物材料与方法
1. 植物材料:百合竹(Dracaena reflexa),龙舌兰科2. 使用仪器:AP4气孔计(图1)。 3. 实验步骤:
(1)将装满打开仪器,进入校准界面,对仪器进行开机校准。 首先进入校准菜单,将叶室夹张开,轻轻晃动,测定环境中湿度值,然后使用铺好潮湿滤纸的校准板,按照屏幕上的提示逐一校准6个点。仪器根据测定情况自动提示曲线的拟合状况,一般拟合标准在5%以内对测量影响不大,可以接受。若校准后,匹配率大于5%,需要重新校准。
图1 AP4气孔计
(2)校准后进入测量菜单,开始正式测量。每测量一个值,需要待取值稳定两次再记录,而且叶室夹带黑色胶圈一侧为测量端,与待测叶表面接触。
(3)进入预览选项查看所需数据,用数据线将仪器和电脑相连,导出数据。
14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
三个叶片正反面气孔导度比较 气孔阻力(s/cm) 158 197 147 165 151 179 气孔导度(μmol·m-2·s-1) 6.33E-03 5.08E-03 6.80E-03 5.41E-03 6.62E-03 5.59E-03 图2正反叶面气孔阻力及气孔导度
五、分析与讨论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均与光照强度和气孔阻力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正常水分处理下植物蒸腾速率还与气温显著相关。蒸腾作用常用气孔导度(气孔开度)来表示,也用气孔阻力表示,但是气孔开度与蒸腾强度呈正比,而气孔阻力则与蒸腾呈反比。多数木本植物叶正表面具有一些防止水分蒸腾的组织如腺毛,蜡质层等,当气温、光照适宜,植物尽量控制蒸腾,以免水分散失,但随着午后气温的持续升高,为确保植物不受高温伤害,蒸腾会更加强烈。因此,木槿叶片正面气孔阻力先升高后下降。爬山虎叶片正面气孔阻力缓慢下降,说明叶片蒸腾逐渐上升。两种植物叶片正面蒸腾速率表现差异可能与物种本身特性有关,也可能是仅测定了一天中某一段时刻的蒸腾,对植物蒸腾速率日变化没有全面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比较出差异。 如上图所示,气孔开度与蒸腾强度呈正比,而气孔阻力则与蒸腾呈反比。实验数据说明,反面叶片的气孔阻力明显小于正面叶片的气孔阻力,说明正面叶片的蒸腾速率较小;而反面叶片的气孔导度则明显大于正面气孔的气孔导度,也可以说明正面叶片的蒸腾速率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叶片采集时间是当天午间,阳光照射强烈,正面叶片的气孔关闭,从而减少了蒸腾作用。
叶面 反 正 反 正 反 正 15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六 Junior PAM测定F0’及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基础调制叶绿素荧光仪(Junior PAM)基本使用方法。 2. 使用Junior PAM测定植物的F0’以及绘制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
二、实验原理
叶绿素荧光是活体植物光合作用的探针。当叶绿素分子受到外加激发光激发后,能量主要以3种方式散失,即荧光、光化学反应和热耗散。这3种能量的总和相等,但彼此制约。光合作用具有两个光系统,光系统Ⅰ(PSI)和光系统(PSⅡ),它们之间具有蛋白或蛋白复合体组成的复杂的电子传递链,电子由最初的原初电子受体特殊对叶绿素a分子通过电子传递到达电子受体,生成NADPH和ATP的还原力,并最终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同时生成氧气,将电能最终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调制叶绿素荧光仪考虑到光合作用生理过程以及植物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昼夜节律,用光化光、远红光近似模拟出植物自然状态下的光照条件,用可调制频率的脉冲光唯一地指示叶绿素荧光信号,通过进行饱和脉冲分析和进行荧光诱导曲线的绘制等方法研究植物对光信号变化的应答及植物的光合特性等。
如图1所示,植物在黑暗或低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暗适应,打开测量光后,植物显示一定的荧光信号F0,这是初始荧光值,该值大小与叶绿素浓度有关。然后给植物一个瞬间很强的饱和脉冲光,叶绿素分子激发出暗适应条件下的最大荧光值Fm,之后,荧光值缓慢下降。打开光化光之后,荧光值先上升,然后缓慢下降到近平衡,此时再给予饱和脉冲光,植物由激发出一个荧光高峰,这是光下的最大荧光Fm’,植物状态趋于平稳后关闭光化光同时打开远红光,荧光值瞬间降到低于F0处,然后逐渐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因此,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将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以及饱和脉冲分析方法结合,通过不同光源的控制模拟改变自然光照条件,是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及光适应的强大工具。
图1 植物叶绿素荧光特征曲线 图2 基础调制叶绿素荧光仪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