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附加5套高考模拟卷)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三模)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卷
2018-2019学年高三(19届)三模理综科试卷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核糖体的行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
B. 拍摄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不属于细胞的物理模型 C. 人体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D. 肺泡细胞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进而导致硅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共同点是细胞膜、核糖体和DNA;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核糖体的形成一般与核仁有关,而原核细胞没有核仁,说明核糖体的形成不一定与核仁有关,A正确;拍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是实物图片,不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人体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其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D错误。 2.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都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C. 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
D. 鲍森詹森在黑暗条件下证明了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某种影响”在下端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相关知识。
【详解】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g/mL的NaOH溶液,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 CuSO4,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A液是0.1g/mL的NaOH溶液,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 CuSO4溶液,将斐林试剂的乙液用蒸馏水稀释为0.01g/mL的CuSO4溶液后,即成为双缩脲试剂的B液,才可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艾弗里将分离、提纯的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
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可见,二者的实验思路都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B正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C错误;鲍森·詹森将胚芽鞘尖端切去,给予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但在尖端与胚芽鞘之间插入琼脂片,再给予单侧光照射,则胚芽鞘弯曲生长,从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以及生物科学史涉及的相关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3.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骑行时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刺激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 B. 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C. 骑行中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 骑行中产生的热量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呼气等方式散出。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在骑行过程中,人体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在骑行过程中,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恒定。
【详解】在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A错误;人体无氧呼吸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B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催化细胞呼吸,不可能出现于内环境,C错误;骑行过程中,人体的体温恒定,因此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相等,D错误。
4.研究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HSATⅡ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HSATⅡ非编码RNA与蛋白质可自由通过核孔 B. HSATⅡ非编码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5种终产物 C. HSATⅡ非编码RNA与rRNA都是由DNA转录而来的 D. 患者血液中检测到HSATⅡ说明癌细胞已经严重扩散 【答案】C 【解析】
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HSATⅡ非编码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是核孔具有
35
32
选择性,因此HSATⅡ非编码RNA与蛋白质不能自由通过核孔,A错误;HSATⅡ非编码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磷酸、4种含氮碱基、核糖共6种物质,B错误;HSATⅡ非编码RNA与rRNA都是由DNA转录而来的,C正确;根据题意分析,这一特殊RNA可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因此患者血液中检测到HSATⅡ,不能说明癌细胞已经严重扩散,D错误。
5.NAA和6-苄基氨基嘌呤(6-BA)分别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细胞分裂的类似物,为探究NAA和6-BA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一定浓度的NAA和6-BA(单位:mg.L-1)培养液同时处理插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月季插条生根情况 溶液及浓度 生根率/% NAA 0.6 0.8 1.0 0.6 0.8 1.0 0
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一定浓度的NAA和6-BA
B. 在NAA浓度为0.6mg.L-1和6-BA浓度为0.4mg L-1时促进生根的效果较好 C. NAA和6-BA促进月季生根的效果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同 D. 该实验实施过程中,温度、溶液pH、处理时间等各组保持相同适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与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都为0的对照组相比,其余该实验组的生根率、平均根数和根长都增加了,表现为促进作用,其中NAA浓度为0.6 mg.L-1、6-BA浓度为0.4 mg.L-1的组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和6-BA的浓度,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
6-BA 0.2 0.2 0.2 0.4 0.4 0.4 0 100 100 83 100 88 94 79 3.2 4.3 2.3 6.1 3.1 2.6 2.2 0.5-1 0.5-1 ≤0.5 0.5-1.5 ≤0.5 ≤0.5 ≤0.3 平均根数/条 根长/cm 在NAA浓度为0.6mg.L-1、6-BA浓度为0.4mg L-1时,促进生根的效果较好,B正确;由于该实验没有做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对照实验,因此无法得出NAA和6-BA促进月季生根的效果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同的实验结论,C错误;该实验实施过程中,温度、溶液pH、处理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各组应该保持相同适宜,D正确。
6.下图是某家系中甲病、乙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由基因A、a控制,乙病由基因B、b控制,其中有一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乙病均为隐性遗传,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B. 个体Ⅱ1的基因型是BbXAXa,与个体Ⅲ5的基因型不可能相同 C. 个体Ⅱ3和Ⅱ4生育的子女中,同时要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8 D. 若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异常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有乙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因为有一种基因在X染色体上,说明甲病为伴X遗传,图中Ⅱ2有甲病,其有一个没有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个体Ⅱ1的基因型为BbXX,个体Ⅲ5的基因型为BBXX或BbXX,B错误;个体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X、BbXY,他们所生的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1/4×1/2=1/8,C正确;若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AXAY,而其父亲基因型为XaY,说明其两条X染色体都来自于母亲,D正确。
7.黄瓜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蔬菜,某科研小组在晴朗的白天,分别对生长在强光下和弱光下的黄瓜幼苗吸收CO2的速率(单位:g.cm-2.h-1)、气孔阻力(气孔开度减小,气孔阻力增大)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a
a
Aa
Aa
Aa
AA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