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专题五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D.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4、“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
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 堂 训练案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 【当堂训练】
1、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 )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2、《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由此,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①高等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 ②国家在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 ③国家开始实施高发展等教育“211工程” 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天河一号”计算机成功,2010年该计算机运算达到每秒2507万亿次,成为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脑。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战略是( )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5、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
互动探究一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辜鸿铭60岁,段祺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l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
互动探究二
材料一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武帝时代的大创造。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
陆丸渊在白鹿洞书院阐述办法宗旨时云:“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科举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然终日从事者,虽日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道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唯官资崇卑,禄厚厚薄是计,岂能悉心于国事民隐,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书院教学内容简表 书院 正蒙书院 格致务实书院 求是书院 两湖书院和经心书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