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杂记,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课前预习要求,整体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
第二课时:理解和掌握实词“先、过、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以、而”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完成课堂知识20分钟的检测题。
课前要求
1.了解作者归有光生平及散文创作特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来归)、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扃牗)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
3.了解“志”这种文体并在文中圈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预习交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
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
2.释题: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志,记录、记载的意思。
二、课堂师生讨论与交流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句话写出了项脊轩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破陋、狭小和阴暗(点出对应的句子“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采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且具体,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经过作者稍稍修缮后,项脊轩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明亮、优雅和寂静。(亦遂增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等,以动衬静) 3.在这样的轩中读书、生活,作者有怎样的感觉?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提示:惬意,愉快,舒适,怡然自乐。(借书、偃仰、冥然、庭阶寂寂、小鸟、人、明月、桂影、风影等)情感:可爱(值得喜爱,深深眷念)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多可喜;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从环境描写转入叙写人事的变迁,突出“可悲”。
1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什么?
提示: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始—已—凡再)写出了旧式大家庭四分五裂和衰败的情状,一个“矣”字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一“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客观景物的记叙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6.作者围绕“亦多可悲”还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找出与之对应的表达情感的句子? 提示:
母亲的早逝(通过间接和直接描写追忆亡母旧事:老妪口吻,“以指扣门扉”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和对母亲的哀思。)(二“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未能实现祖母的愿望而祖母已逝。先自语,然后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至”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三“悲”: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悲痛的情感十分强烈。)
第三段是补叙,写项脊轩遭火不焚的原因和自己的读书生活。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和对屋的深厚感情,凸现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四“悲”:扃牗而居,足音辨人。)
第四、五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项脊轩以后的变迁,将爱妻“生前”与“死后”对比,抒发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感。末尾,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予自己对妻子早夭的深深悲痛,突出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五“悲”: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亦多可悲。
三、探究发现,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7.课文以《项脊轩志》为题,却不在轩而在写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 (1).学生画出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句,引导其概括表达方式的不同。
(2).明代文学家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对归有光散文特点的评语“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请学生结合文章举一二个例子具体分析。
提示:文章主要是通过生动真实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身世之悲和思亲之悲。
如:回忆祖母:先是祖母来到轩中,看到作者埋头苦读,说了一句貌似戏谑、实为夸张的话,体现了对孙子的疼爱;临去时“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对孙儿的殷切的期盼;过了一会儿,又把她自己祖父当年上朝用的手板拿来送给孙子,作为对孙子的期待与鼓励。爱妻向作者“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述诸小妹语”的神情??这些言语、动作(细节)构成了回忆的主体内容,令读者身临其境,真切而动人。这正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事细而情深)。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1.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2.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2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项脊轩志》板书设计
可: 1.可爱:值得喜爱 2.可口可乐:适合、合口 3.可歌可泣:值得 4.顾视无可置者 可以、用来 案: 1.名词:桌子 茶几(凭几学书) 2.成妻纳钱案上 同上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名词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 胜: 1.亦遂增胜 名 光彩、美景 2.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动词 承受 禁得起 3.日出江花红胜火 动词:超过、胜过 以: 1.以当南日 连词、用来 2.以指叩门扉 介词、用 3.执此以朝 连词、就 4.能以足音辨人 介词、凭借 而: 1.而庭阶寂寂 连词 表转折 但 2.墙往往而是 连词 表修饰 地 3.客逾庖而宴 连 表承接 来 4.而母立于兹 代词 “尔” 你 5.呱呱而泣 连词 表修饰 地 6.余扃牗而居 连词 表承接 就 “记” 项脊轩(特点)(借景抒情)情感 破陋、狭小和阴暗 明亮、幽雅和寂静 归有光居在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的轩中,多可喜; 可喜 “忆”人和事 ( 借事抒情 ) 情感 犬吠、客宴和鸡栖 家族混乱衰败(感叹) 英年早逝的母亲 慈母之爱与哀思之情(有泪无声) 祖母持笏、望孙成龙 无比悲痛(长号不已) 可悲 归有光居在 东犬西吠、篱墙交错 的轩中,亦多可悲。 亲人离去、遗迹犹存;孤独寂寞、读书不效; 扃牗而居、足音辨人;庭中枇杷、亭亭如盖; 补叙:写项脊轩遭火不焚和自己的读书生活,凸现读书人形象。 写亡妻在轩中的生活和项脊轩以后的变迁,通过对比,抒发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 写作特点:通过叙述生活琐事,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抒发“多可悲亦多可悲”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归有光: 明代散文家,明文第一 唐宋派:主张“文道合一” 《震川先生文集》 轩:小的房室 志:记录、记载的意思。如:《聊斋志异》 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 3 婚姻:归、归宁、来归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