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电视新闻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 - 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
尽管《新闻联播》的改版已经让大众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改革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它与其他新闻节目趋同。《新闻联播》改革后所强调的口语化的播讲语言、轻松亲切的播讲态度、人性化和充满朝气的叙事方式、甚至站立式的播讲姿态,与央视的《新闻早报》、《24 小时》、《第一时间》等节目趋同,没有太大的新意。这种千篇一律的类型制约了其发展的高度。但在传媒学者喻国明看来,“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 央视新闻改革是一种小步快走的状态” ,“ 在节奏方面, 在方向方面比较稳定, 比较持续地进行一种小步变化的积累”。所以也期待《新闻联播》在改革轨迹上能从“量”的积累,达到另一个更高阶段的“质”的改变,最终摆脱其长期以来的桎梏。
三、解决电视新闻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3.1选择时代性题材
新闻宣传工作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密切联系,新闻题材也往往从一些指令性计划和目标出发,不仅农业报道唱“四季歌”,工业、商业报道也是按照部门的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宣传。而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新闻题材的选择也要适应形势变化。新闻报道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记者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记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 高屋建瓴、开阔视野,把握历史进程的脉搏,努力用新的观念去捕捉、选择题材。要打破老框框,善于从各个方面去观察、描绘,这样既易于找出报道的新角度,又能防止报道的片面性,并且能够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颖报道。要善于从群众生产、生活及各种各样人的活动中精心选择新鲜事物。
3.2选择以小见大的题材
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明显,题材选择较容易。但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毕竟有限,而大量的新闻题材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凡人小事时刻发生、无处不在,但哪些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呢?这就要靠记者去识别、去发现、去捕捉,这就涉及到记者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新闻敏感等综合能力。记者如果没有胸怀社会大背景,不善于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小事,放
在大背景中去识别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即使新闻事实发生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漏掉。
3.3选择个性突出的题材
开放型思维大体可分三类:横向思维、纵深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是沿着事物的横向联系去观察、分析,寻找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可以从一个事实或一个事件中寻找出几个角度,采写几个报道或选出最佳报道角度。纵深思维是沿着事物发生、发展的纵向思考,既能看到事物的现在,也能看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使消息更有深度和力度,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经验,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从而体现新闻报道的指导性和服务性。逆向思维则是向着一般人的思维方式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以提出相反的问题和观点。记者头脑里储存的知识多、信息多,思维才会流畅、灵活。这样新事实出现,才会立即触发已存信息,引发联想、发现新闻,准确判断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3.4除“旧”迎“新”
创新是新闻工作的灵魂,更是新闻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因为新闻工作有别于其它精神产品的最大特征就是报道新的事实,接触“新”、判断“新”、观察“新”、反映“新”,更好地引导舆论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这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础功能,更是获得蓬勃生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实际的采访报道中,不仅要正确处理好喉舌与受众的关系,充分发挥用电视说话的特长,还要善于获取创新的原材料,挖掘新闻源,把握好实效性,找准角度,表现新闻价值,以满足广大受众对电视新闻日新月异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被他们所接受。
3.5形式、内容双突破
新闻的突破最理想的是内容和形式同时突破,当内容不能突破时,突破形式;当形式不能突破时,突破内容。新闻改革如何取得形式内容的双突破,这
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以普通人作突破口来完成一种教化、一种意识的改变,让受众通过我们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报道、接受和理解事实的真相。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是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揭示新闻事实本身真相的力量;在叙事的同时进行一些分析说理,充分利用以图像和音响为符号的电视优势,进行热点透视,抓住社会敏感问题,深层次地剖析社会动因,夹叙夹议,帮助人们追根溯源,求其真相,判其去路。这对重大事件和新闻的宣传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既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宣传和导向,又实现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3.6现场报道求真求活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能体现和发挥电视特色和优势的报道形式。新闻现场准确的时间,确切的空间,生动的细节,真实的过程展示了现场的所见所闻,不仅能给观众全方位的信息,同时整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包括未预知的情况都完整地传播给受众,再加上现场报道的叙述被事件本身所引发,极具感染力。采用了新闻事件现场报道这个形式,把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的内容客观真实的传达给观众,让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职能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强,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都得以同时体现,也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特长。总而言之电视新闻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新闻观念的更新,在新闻报道中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在充分体现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的同时,挖掘、创新、深入浅出地的反映问题的实质和内在规律,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充分发挥好电视新闻的优势,不断撞击反射出更多精品,让政府满意、群众满意的改革就是成功的。
3.7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趋势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就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既报道其正面,又报道其反面;既反映新闻本身,又报道新闻以外的相
关背景,从而把这一新闻事件360度“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报道出去,把单一的新闻播报衍生为一组连续深度报道,使报道既有时间的广度又有空间的深度,以回答观众可能关注的一切问题,满足受众了解新闻以外其他情况的愿望。1999年元旦,清晨6:30分至8:30分,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元旦升旗大型报道《走入一九九九》,堪称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立体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组新闻以现场直播北京天安门、上海外滩、深圳大剧院、西沙永兴岛、黑龙江乌苏镇、湖北监利移民新区的升挂国旗仪式及到新疆红其拉普山口、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南极冰盖等3个地方的升旗报道为主线,以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及未来中国为内在逻辑线索,充分而生动的展示了建国5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了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这个报道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报道的传统定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突出了场景的跨越感和时空的纵横感,集中显示了电视新闻立体化报道方式的独特魅力。
3.8电视新闻报道主体地位的凸显化趋势
电视是集新闻传播、文化艺术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现代大众传播手段。而且随着电视业的迅速发展,电视节目套数的增加,节目内容、品种、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新闻的特点就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又以真实性为重中之重。任何其他类型的节目都要在新闻性节目的基础之上改良,依节目类型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进而发展壮大。因此在如此多样化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化。
3.9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的结合化趋势
具有视听合一,形象生动的突出优势。但是,人们要获知电视新闻, 却要受时间、场地等的限制。并且电视新闻转瞬即逝,不易保留。而报纸新闻虽然不如电视新闻直观形象,但是有明显的易读看、好留存等优点。如果让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结合起来,使新闻信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必将会产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宣传效应。而这种媒体联动,作为电视新闻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正悄然在我国的新闻领域兴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