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床头屋漏无干处(注意“漏”的书写) (3)两鬓斑斑十指黑(注意“鬓”的书写) (4)萧萧班马鸣
(5)寂寞沙洲冷(注意“洲”的书写) (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该题考查的是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8.【答案】(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文章①②③段描写了芦花盛开的景象,“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可以概括为芦花之怒,④⑤⑥段描写了黄河浩荡,“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可以概括为黄河之怒。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注意细节归纳作答。
文章讲述了作者此行观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遗憾”,从⑦⑧段可知当“我”以及其他游客知道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时内心都很遗憾不舍,尤其是一个外地人专程赶来看不到入海的景象更是“遗憾到死”。但是此行也有收获,即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从第⑨段可知作者从看到的黄河景色中领悟到了芦苇的野性,黄河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从词语锤炼或修辞手法的角度,把握关键字句,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
①句中出现大量动词,“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生动地表现出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将黄河奔流不止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借此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②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此句将全世界比喻成了雪的天堂,表现芦花怒放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则运用排比的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芦花怒放的赞叹。
(4)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格、描写方法、烘托手法等。其次,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需要从内容上看与全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与全文的关系。
第9页,共17页
“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属于正面描写。“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属于侧面烘托。内容上围绕文章中心,点出“怒从黄河来”这一主题,并突出风大,是抒情之前的细节铺垫。结构上为下文无法看到黄河入海景象的情节做铺垫。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与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材料大意,联系主旨分析作答。
本题需要把“芦花”与“黄河”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找到两者相联系或者相同的地方。从文中可以看出,芦花从黄河边生长出来,沿袭了黄河的刚烈,即使百花凋零,它也要独自飘荡在天地间,凝成一片雪白,它包容着黄河的怒气,也展示着自己的倔强,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芦花如同浩浩荡荡,一泻万丈的黄河一般,团结并进,蔓延天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困难顽强抗争,不惧生死、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2)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一个关键词即可)。
(3)①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出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②示例: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5)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文章结构:第①②③段描写了芦花盛开的景象;第④⑤⑥段描写了黄河浩荡,即黄河之怒;第⑦⑧段“我”以及其他游客内心的遗憾不舍与收获;第⑨段领悟到了芦苇的野性,黄河的野性以及民族的野性。全文生动地表现出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将黄河奔流不止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借此抒发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段落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句子、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其中第(3)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应从词语锤炼或修辞手法的角度,把握关键字句,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 9.【答案】此题考察了新闻的拟题。
该题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这是事件报道,筛选信息时要把握关键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结果。然后将其组成一个陈述句。提取概括新闻标题的方法: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标题。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
第10页,共17页
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
通过分析,这段文字一共七句话,都围绕“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正式启动这个话题展开的,所以,它就是这则新闻的标题。 答案: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正式启动。 【解析】
此题考察了新闻的拟题。
提取概括新闻标题的方法:先仔细读懂材料,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或提取文中的关键字即可作为标题。可以压缩导语;有些新闻标题的拟写还需要根据后面主体部分中的提示语来完成。 10.【答案】不是每一棵树苗都能成材;不成长的便成了枯枝
【解析】
本题属于句子仿写。本题仿写的句式为“不是每一……都能……,不……便成了……”,然后仿照“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选取自然界的一种事物,表达类似哲理即可。 答案示例:
不是每一棵树苗都能成材,不成长的便成了枯枝。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一般说来,做仿写题的方法是: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11.【答案】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已
是黄昏独自愁”的意思是: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愁”是人的思想情绪用于物,所以此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是:花瓣凋零碾作尘土。“碾”是动词,意思是将东西压碎、压平。这里强调的外界对梅花的摧残。 答案: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这里指梅花落地与泥土混合后的情景。“碾”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景象。
译文: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碾作尘土,清香却如故。 【解析】
第11页,共17页
这是一首以梅喻人的词,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12.【答案】C;D;B
【解析】
(1)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A、B、D都正确;
C.句意为: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贼:害人。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A.培养,动词/长,形容词; B.发生,动词/兴起,动词; C.是,动词/为了,介词。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CD都正确;
B.有误,“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第12页,共17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