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图像的空域置乱加密技术及MATLAB实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
6. 在Workspace项下选择EndDeviceEB工作区后,并进行编译;
7. 编译成功后,将产生的SampleEndDevice.hex文件通过SmartRF Flash Programmer分别烧写到带传感器板的三个通用调试母板中,作为组网通信实验的端节点程序。
8. 使用Zigbee串口设置程序器类型)。
分别设置节点的通道号与ID号(务必对应传感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
9. 网关节点板和端节点板均上电,等待端节点加入网络,路由节点上的二极管指示灯D2常亮,表示网络已连接。如长时间未连接,可按路由节点的复位按扭S2对路由节点进行复位。 10. 星型网络拓扑图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
第二章 Z-Stack树状网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网状网通信的原理及相关技术。
2.学习如何修改Z-Stack协议栈程序以实现网状网通信。 二、实验内容
1. 在IAR集成开发环境中修改Z-Stack协议栈程序,以实现树状网通信。 三、预备知识
1. 了解C语言的基本知识;
2. 了解IAR中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
3.了解Z-Stack协议栈结构、工作原理及程序修改方法。 四、实验设备
1. 硬件:教学实验箱、PC机;
2. 软件:PC机操作系统 Windows 98(2000、XP) + IAR开发环境。 五、基础知识 1、基本原理
从网络配置上来讲,在ZigBee网络中有3 种类型的设备:ZigBee 协调器、ZigBee 路由器和ZigBee终端设备。ZigBee 协调器在IEEE 802.15.4 中也称作PAN协调器,它必须是FFD,而对于一个ZigBee网络有且只有一个协调器;ZigBee 路由器也必须是FFD,它对于ZigBee网络来说是可选的,可以参与路由发现、消息转发、通过连接别的节点来扩展网络的覆盖范围等;ZigBee 终端设备可以是FFD 或RFD,它通过ZigBee 协调器或者ZigBee 路由器连接到网络,但不允许其他任何节点通过它加入网络。
树状网结构是利用路由器对星形结构的扩充,其节点可以采用 Cluster-Tree 路由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如下图所示,处于网络最末端的称为“叶”节点,它们是网络的终端设备。若干个叶节点设备连接在一个全功能设备FFD 上形成一个 “簇”,若干个“簇”连接再形成“树”。该结构中有一个协调器,其余大部分设备是FFD,而RFD 只能作为叶节点。网络建立后协调器短地址自动设置为0。当有设备以路由器的身份接入时,协调器会分配一地址块,若是终端设备接入只会分配唯一的16位的短地址。树状网络是一种层次结构,节点按层次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相邻节点或同层节点之间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在树状网络中,协调器可以有多个子节点,终端设备只有一个父节点,路由器可以有多个子节点但只能有一个父节点。任意两个节点的数据传输都只有一条路由路径,任何一个路由器节点的加入或离开都会影响网络的数据传输。树状网络拓扑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用于汇集信息的应用要求。但资源共享能力较低,可靠性不高,任何一个路由节点或链路的故障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书
树状网示意图
2、程序说明
1)本实验修改Z-Stack协议栈中的nwk目录下的nwk_globals.h的定义即可。可打开Z-Stack协议栈中的组网实验网关工程CoordinatorEB、路由节点工程RouterEB和端节点工程EndDeviceEB,修改nwk_globals.h中的NWK_MODE定义为NWK_MODE_TREE即可;
2)对于各个路由节点或端节点,在通过SmartRF Flash Programmer烧写完相应的协议栈文件后,应将其IEEE地址设为不相同的地址,这样网关节点自动分配给路由节点或端节点的地址就不会相同,也不会存在地址冲突的问题。 六、实验步骤
1.通过开关关闭所有传感器板。
2.启动IAR Embedded Workbench,和上一实验相同路径中,打开SappWsn.eww工程文件;
3. 和上一实验相同方式,在Workspace项下选择CoordinatorEB工作区,修改nwk目录下的nwk_globals.h文件中的NWK_MODE定义为NWK_MODE_TREE,并进行编译,如下图所示: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