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层
2 地层
2.1 地层综述
本井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志丹群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宜君组,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三叠系上统延长组(未穿),(见表2-1)。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2.2 地层分述
本井自地面开始岩屑录井,现根据地质综合录井、测井成果并结合化验分析资料将钻遇地层及电性特征分述如下:
2.2.1新生界第四系(Q4)
井深0~270m,视厚度270m。
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石层。 特征:
粘土层:色匀,质纯,性软,吸水塑性强,未成岩。
砂砾层:棕色,砾石成份以石英砾、泥砾为主,变质岩砾及燧石少量,砾径一般2~3mm,个别砾径达5mm,次棱角状,分选差,分布均匀;砂质成分以中砂为主。
与下伏白垩系下统志丹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2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志丹群(K1z)
井深270~1271.5m,视厚度1001.5m。
2.2.2.1 罗汉洞组(K1z5)
井深270~494.5m,视厚度224.5m。
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砂岩较发育,累计厚度111.9m,占组厚的49.8%;泥岩累计厚度112.6m,占组厚的50.2%;砂泥比0.99(见表2-2,下同)。
(2)砂岩特征:粒度上部以中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单层厚度大,砂岩单层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40m,颜色以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
中砂岩:棕色为主,局部呈棕黄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岩屑次之,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
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颜色中、上部为棕褐色,下部为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本组测井段184.5m,故仅对此井段测井曲线进行描述)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段呈较小正异常;井径在泥岩段严重扩径,砂岩段扩径较小;声波时差曲线变化较大;双感应曲线泥岩段重合,砂岩段分开,深感应电阻率值砂岩段高于泥岩段;砂岩段自然伽马值为55~10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45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27~45Ω·m,泥岩段自然伽马值为150~190API,声波时差值为300~330μs/m,深感应电阻率值为10~20Ω·m。
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2.2.2.2 环河组(K1z4)
井深494.5~820m,视厚度325.5m。
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本组特征:
(1)本组泥质岩发育,累计厚度259.5m,占本组厚度的79.7%;砂质岩累计厚度66m,占本组厚度的20.3%;砂泥比为0.25。
(2)砂岩特征:本组砂岩粒度偏细,细砂岩累计厚度27.5m,粉砂岩累计厚度24.5m,泥质粉砂岩累计厚度14m。
细砂岩:浅灰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为主,局部灰质,致密。
粉砂岩:浅灰色,成分同细砂岩,泥质胶结为主,微含灰质,致密。 泥质粉砂岩:浅灰色,成分略同细砂岩,泥质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 (3)泥质岩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颜色均为灰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硬,断口较平整,滴酸不反应。 泥岩:色匀,质较纯,略含粉砂,性硬、脆,断口较平整。
石膏:白色,质不纯,局部含泥质,断口粗糙,呈纤维状,吸水具塑性,易造浆。 (4)电性特征: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上部自然伽马曲线起伏频率增高,幅度变化更剧烈,高值增高,齿状尖峰增多,下部起伏变化趋缓,低值升高;自然电位曲线上部
呈正异常显示,下部为负异常,且异常幅度有所增大;本组段井眼整体扩径;声波时差曲线幅度变化较大,较上覆地层数值降低;双感应曲线上部数值较高,下部数值降低。
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2.2.2.3 华池组(K1z3)
井深820~1065m,视厚度245m。
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细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泥质岩发育,累计视厚度211.5m,占本组总厚的86.3%;砂岩欠发育,累计视厚度33.5m,占本组总厚的13.7%,砂泥比为0.16。
(2)砂岩特征:本组砂岩粒度偏细,细砂岩(极细砂岩)累计厚度10.5m,粉砂岩累计厚度23m。颜色均为棕色。
细砂岩:棕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含少量云母片,细砂结构,分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致密。
极细砂岩:棕色,中砂1%,细砂30%,极细砂67%,粗粉砂2%,成分石英35%,长石58%,岩屑7%,云母片<1%,重矿物<0.5%,极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2.5%(白云石1%、方解石<0.5%、石英和钠长石0.5%、水云母1%),孔隙式、接触式胶结,颗粒支撑,点线状接触,致密。
粉砂岩:棕色,成分略同细砂岩,泥质胶结,致密。 (3)泥质岩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次之。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分布均匀,性较硬,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脆,断口较平整。
(4)电性特征: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自然伽马曲线起伏变化减小,齿状尖峰明显减少;自然电位曲线在砂岩处呈较小负异常;井眼在部分泥岩段扩径严重,砂岩段基本规则;声波时差曲线砂岩处增大,泥岩处减小;双感应曲线砂岩处分开,泥岩处基本重合,砂岩处存在明显负幅度差。
与下伏洛河-宜君组呈整合接触
2.2.2.4 洛河-宜君组(K1z1+2)
井深1065~1271.5m,视厚度206.5m。
棕色、浅棕色中、细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本组特征:
(1)本组砂质岩极发育,累计厚度为185m,占本组厚度为89.6%;泥岩累计厚为21.5m,占本组厚度的10.4%,砂泥比为8.6。
(2)砂岩特征:上部砂岩以细砂为主,颜色为棕色;下部砂岩粒度变粗,为中砂岩,颜色为浅棕色。
中砂岩:上部棕色,下部浅棕色,中砂为主,局部粗砂少量,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中砂结构,分选中等~好,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松。
细砂岩:棕色,成分石英50~64%,长石30~40%,岩屑6~10%,云母片<1%,重矿物<0.5%,细砂结构,分选中等,次棱角状,自生矿物6~30%(方解石0~4.5%、石英和钠长石0~0.5%、水云母1~30%),杂基0~1%,基底孔隙式、孔隙式胶结,颗粒支撑,点接触、点线状接触,致密。
(3)泥质岩以粉砂质泥岩为主,泥岩少量,颜色为棕褐色。
粉砂质泥岩:色匀,粉砂分布较均匀,局部富集,性硬较,断口较平整。 泥岩:色匀,质纯,性硬,断口平整。
(4)电性特征:与上覆地层相比,本组段砂岩自然伽马数值较低,值为50~85API,泥岩自然伽马值为125~150API;砂岩自然电位曲线呈正异常显示,异常值10~25mv;井 径规则;声波时差曲线较上覆地层更加平缓,砂岩段的声波时差值为230~270μs/m;双 表2-1 20 井 地 层 简 表 地 层 界 系 统 新第全生四新界 系 统 中 白 下 垩 系 统 侏 中 组 井 厚 深 度 段 油层组 代号 (m) (m) Q4 270 岩 性 及 油 气 水 描 述 270 灰黄色粘土层,底部为棕色砂砾层 罗汉 洞组 K1Z5 494.5 224.5 棕褐色、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棕黄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环河组 K1Z4 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820 325.5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呈略等厚互层,底部含少量石膏 1065 245 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色细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棕色、浅棕色中、细砂岩与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棕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棕红色中、细砂岩呈等厚互层 华池组 洛河- 宜君组 安定组 K1Z3 K1Z1+2 1271.5 206.5 J2a 1464 19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