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城市规划
的支撑能力。
(3)制订规划,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数字城市群的建设。
数字城市群的建设,必须以数字城市为基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数字城市群建设和发展规划
。针对目前大、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数字城市群的建设应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即从数字城市建设较为成熟的大型节点城市出发,结合区域城镇体系建设,逐步扩展到中、小节点城市,并覆盖到整个城镇、乡村地区,形成以节点城市为核心的、稳定的城市群网络。
充分利用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优势,依托优越的软硬件条件及人才资源的优势,率先建成以大型节点城市为主的数字城市群骨干网络,带动其它中、小节点城市的数字城市群建设,以逐步完善数字城市群的结构体系。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以统筹和优化各类资源配置,避免无序建设、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促进数字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4)继续创新,打造一流数字城市群的信息技术构架。
科技进步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数字城市群的地域覆盖范围更大,要求实时收集和处理各类数据,这就需要更为流畅的宽带网技术、更为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以及更为科学的辅助决策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说,需要建立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一些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人们注意到,面向对象技术、软件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地理信息系统正向数据标准化、系统集成化、平台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宽带网络的不断更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日趋完善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都为数字城市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技术活力。
进一步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化将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5)加大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的应用力度,加快相关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的研
究与制定。
积极将数字城市建设的成果切实应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从制度创新、政策角度推动数字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步伐,通过相关标准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具体操作方案的明晰,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以形成一套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打破地域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起统一的协调机构,进一步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综合效能,同步推动数字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
4.2. 最后要讲的是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模式 4.2.1 智慧社区的内涵
所谓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指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北京市对智慧社区的定义是:“智慧社区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及时发布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实现对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让“五化”成为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
由上述定义可知,智慧社区建设,首先,从手段上,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即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传统社区到智慧社区的转变。其次,从内容上,是通过整合居民衣食住行相关的信息资源,以智能化的方式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最后,要达到让居民生活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和更文明的目标。
相对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智能感知和主动服务是其关键特性,而智慧社区因其组织管理更为先进合理更加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智慧社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1)以人为本。智慧社区的建设,其实就是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在“吃、
住、行、游、购、娱、健”方方面面的需求,让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首先需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的需求,提供便捷、丰富、低成本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2)智能感知。智慧社区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把人和物的信息进行高度的感知与互联,建立智慧社区的泛在信息源,从而实现智慧社区中的关键对象均可被感知、被分析及被互联。
(3)主动服务。智慧社区具有主动服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智慧社区建立的门户网站,可以对客户的网站浏览记录、办事规律等自行分析,然后为居民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并主动推送给相关的服务机构。又如,对于居家老人或其他特定人群,可监测其状态和位置,当出现异常时,主动向受信人报警及提供信息服务。智慧社区还具有定向服务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受众,主动推送其所需的服务内容及服务信息。
(4)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相比传统杜区,智慧社区具有持续创新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可实现社区各元素的自我适应调节、优化和完善。这样就可以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始终处于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 4.2.2 智慧社区的规划目标
智慧社区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智慧”作为一个相对意义上的形容词,是相对于传统,相对于从前,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智能的意思。因此,智慧社区建设,有其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而各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特点不同、经济能力不同,智慧社区建设目标又各有差异。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或社区而言,其智慧社区建设更多侧重于实现信息采集的数字化、社区办公的自动化层面;对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社区而言,其智慧社区的建设则发展到全面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层面。而对于高度发达的城市或社区,其智慧社区建设则已经进展到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等层面。 智慧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城市居民在“吃、住、行、游、购、娱、健”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使用任何设备或方式获得其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各个城市或社区,需要根据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经济能力和技术能
力,设定有限目标,选取重点方向,持续投入,渐进发展,逐步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工作。
4.2.3 智慧社区的规划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6条 (1)以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老百姓满意度为根本目的
智慧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提高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通过相关机制体制的建设,寓管理于服务,实现社区社会管理的善治,提升区域社会管理水平,推动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最大程度上为居民办事与享受服务提供便利,使得居民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获取到信息与应用服务,打造良好的社区生活软环境。最终,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提升老百姓对政府和社会的满意度,推动区域和谐社区建设。
(2)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为基本原则
智慧社区建设,是在智慧城区建设的统一框架下的重点应用建设项目,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承载与落实。以全区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城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服务平台等智慧应用相互联动,全面整合区域政府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源、社会企业公共服务资源和其他服务资源,以智慧社区平台为区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应用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规划、统筹建设,以云服务的模式开展智慧社区建设与应用工作。 (3)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企业服务整合为先导
智慧社区的核心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服务内容的丰富性与便捷性。因此,先行开展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企业服务职能的整合,通过智慧社区平台来体现并提供这些服务。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推动社区非政府机构及服务能力的建设,重点推动居民互助服务的整合,再通过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获取手段,使得居民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各种服务。 (4)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应用为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旨在实现区域内“人、地、事、物、组织”的有效管理,满足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各方面的服务需求。上述管理与服务功能的基础,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的共享应用。通过区域政务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