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
谢里等人(cherry&Kruger,1983)的发现证明了这一衰减理论。
learing-disabled,LD)选择性注意的能力。
7-9岁的儿童。
的。)
的成绩差异最大。
这一发现表明(理解学习障碍儿的障碍原因):
1)学习障碍儿童的前注意分析包括非追随信息的语义分析。
2)这一发现也表明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至少部分是因为他们不能控制非追随信息的衰减。 3)学习障碍儿童不能完全衰减非追随(和多余的)竞争刺激。
cherry&Kruger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证明认知分析如何帮助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 Deutsch(1963)的理论:
Deutsch(1963)的理论认为:几乎所有进来的刺激都被进一步加工,当信息达到工作记忆时,开始选择获得进一步加工的信息。即,信息的进一步加工选择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而不是在较早的感觉记忆通道中,故,此理论被称为:“后期选择理论(late-selection theory)” Deutsch(1963)的理论得到Lewis(1970)的验证
朵中的单词,忽略呈现在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单词,
也在非追随耳中呈现,这些单词有时与追随的单词没有语义上的联系,而有时非追随单词与追随单词同义。 在过滤器理论中:非追随信息完全被过滤掉,单词的性质不应该增加反应的潜伏期;在衰减理论中:非追随单词被衰减,虽然非追随单词的意义有时可能会闯入追随信息中,但是像同义这样的语义联系则不该闯入。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像双方所想象的那么对立。
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
必然会反映在实验结果上,并影响理论分析。
八、中枢能量有限理论
Kahneman认为注意力的能量是有限的,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与唤醒相关联,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相连。
分配方案:(1)唤醒因素可利用的能量 (2)个人当前的意愿 (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4)个人的长期意愿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
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一旦能
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
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
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三点假设 :
首先,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特定的。当我们同时进行两件事时,所产生的问题并非由于这两件事互相干扰,而是进行两件事需要较多的资源,超出我们所供应的范围。因此,该模型预测,只要这些活动不超过所需的资源数目,我们便能同时进行这些活动。 使第一件事的反应退步。
Johnson & Heinz, 1978)
验证: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 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项目。
T,约持续
50ms。第二个字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中指按键。
这个研究具体支持Kahneman的第一个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加反应时间的理由。但是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因此这个发现也支持Kahneman的第二个预测;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听觉侦察反应项目的成绩必然退步。 九、两种加工过程理论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
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
就难于改变。
自动加工与练习有密切关系。
和Schneider(1977)视觉搜索实验: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
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 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
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
实验依据:Shiffr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
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
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字),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不同范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