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桃子》执行教案
执行教案 《分桃子》教学设计
明德小学 叶其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54页—56页《分桃子》。教材分析 :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整十、整百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法。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设计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设计多种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议一议,亲身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2.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不能整除,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小棒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教师引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2、学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教具准备: 48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互查导学单,组长汇报,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同学们最喜欢听数学故事,而且还善于从故事中发现数学问
题。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几只猴子。同学们,你们知道猴子最爱吃什么水果吗?(是桃子)
对,桃子又大又红,软软的、甜甜的,多好吃呀!你们看教科书第54页山坡上的小桃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2只猴子来到桃树下,他们一起摘了48个桃子。它们分桃时遇到了困难。同学们猜一猜它们遇到什么困难呢?(同学们先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个别汇报。)
(预设回答1:不会分48个桃子。)
(预设回答2:我认为为了公平,这两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
提问: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回答: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
真不错,你真是一个善于提问题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分桃子吧!( 板书课题:分桃子)
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个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帮他解决好吗?大家想想该怎么列算式呢?(48÷2)
(二)、操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组交流多种算法。
48÷2你们会算吗?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究它。如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并把自己的方式在小组内说说,然后再汇报。(学生可以摆小棒,用口算和用笔算)
2、学生汇报各种算法。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算法1:口算法。40÷2=20,8÷2=4,20+4=24,所以48÷2=24。)
(算法2:摆小棒。每只小猴先分到两捆,再分到4根,也就是24根小棒。老师再把学生分的过程演示一遍。)
(算法3:用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己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时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3、练习用竖式计算:(教材第54页“试一试”) 48÷4 69÷3 86÷2 4、情景延伸,自主探究 (1)由情景提出问题。
这两只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它们各分得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 ,它想干什么呢?(来分桃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