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导学案
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藩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代、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课后提升】 1.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是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C.《天演论》 D.《新青年》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辩,其核心是
A.根本目的之争 B.治国方略之争
5
C.新旧道德之争 D.政治体制之争 5.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
A.西方科学技术 B.西方生活习俗 C.西方经济制度 D.西方教育制度 6.“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7.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书中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里的“官制”指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立宪君主制 9.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10.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1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1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13.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三种。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
6
为学了外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学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说,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7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教材导学】
一、1915年5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新”背景有哪些?有哪些“新”人物?接受了西方哪些“新”思想? (一)背景
1.政治状况: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方面: (二)“新”人物
(三)接受的“新”的西方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哪里?
三、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主要内容
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含义是什么?对当时的中国有何意义?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