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危机中的凯恩斯主义
摘要:2008年,太平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创。两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经济依然被那场经济危机笼罩着,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呢?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及其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理论是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制度基础和混乱之源,新自由主义既是危机发生核扩散的原因,又是阻挡危机救助的障碍。 关键词:金融危机,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两年前,太平洋彼岸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创。那次金融危机覆盖面广,致使全球的经济蒙上了一层暗纱,直至两年后的今天,全球的经济依旧笼罩在那场经济危机的阴影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倡导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还是提倡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这需要我们用理论来重新揭开这层面纱。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已名誉扫地,但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成为经济界的正统。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及其所伴生的自由市场至上主义,不过是披着经济哲学外衣的个人贪欲。在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美联储一直盲目相信市场的正确性,坚持通过大幅降息的方法增加市场流动性,这一方法屡试不爽,直到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事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自由市场主义是不正确的。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救市、刺激经济采取了大量措施。舆论普遍认为,国家应对经济承担根本性责任,包括挽救私有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对实体经济提供直接刺激,以及建立国内乃至全球监管机制等三方面。社会民主党人不仅要从凯恩斯学派中汲取养分,也要结合国际形势的现状做出创新。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了凯恩斯主义。 曾经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要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当然他的出发点是为新自由主义辩护。他说:“危机出现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这说明什么呢?这只能说明这位所谓的经济学家捏造出来的危机的原因不能被世界资产阶级认同而已,更不要说被马克思主义者认同了。经济学与真实世界之间最强有力的纽带是政治,而政治总是要权衡多方势力的利益的。因此,要评论一种经济学理论对实践政策的影响,或者说实践中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是某种学术思想的体现,这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不会改变,但具体的管理体制却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错综复杂的管理体制中,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总是那么显眼。而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更加备受关注,新自由主义真的不行了吗?
早在1929—1933年间就爆发过一次经济危机,那次经济危机成就了凯恩斯主义,同时也给新自由主义一次重创。其实那次经济危机首先催生的不是凯恩斯主义,而是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的直接后果是什么?是把财富大量的摧毁,需要重建,这种情况下,不采用凯恩斯主义而依然是自由资本主义政策能不能重建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时间上要花更多,这个各个**为什么就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呢。因为再笨的资本家也能感受到这个危机是由什么导致的,当然马克思也告诉了他们,但是马克思是要他们的命,凯恩斯也多少告诉了他们怎么回事,他们选择了凯恩斯主义。这样凯恩斯主义就登上经济舞台。曾经的经济危机把凯恩斯主义送上了前线,但这次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也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质疑。
在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中的“自由市场制度”从来就不曾是纯粹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没有哪个**会让自由市场放任自流,市场要受到大量的治理制度和**政策的影响。即使是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美国,也历来就不曾放弃过对自由市场的管制,差异仅仅在于,根据经济实际运行的时代要求,不同时代的**管制的范围和干预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国家拯救经济的政策,主流媒体通常以“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
“经济自由化的终结”、“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或“复兴”之类的语言来描述和评论之。这类描述和评论既存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简单化误解的成分,也有对凯恩斯主义误读的成分。因为这类评论把**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同于凯恩斯主义,把凯恩斯主义视为“自由市场”的反对者,根本没有考虑到凯恩斯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凯恩斯主义式政策对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应负的责任。与此同时,在这类评论中,还把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暂时国有化措施等同于“社会主义化”,进而把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自由主义之间的争论,误读为“姓资”与“姓社”之间的思想争论。凯恩斯主义是基于“凯恩斯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宏观经济学的统称,它本身就存在各种形态。凯恩斯《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1926)和《通论》(1936)奠定了这种思想传统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核心思想在于:(1)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基本诊断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经济社会,其显著缺点,乃在于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财富与所得之分配有欠公平合理。”(2)要修补制度的这些缺陷,**就必须终结“自由放任主义”,采取积极的行动。这类行动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运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的均衡;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降低财富和收入的严重不均等程度,以扩大有效需求。由这种思想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诞生出“正统凯恩斯主义”。它以IS-LM模型来作为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表达方式,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统治着西方宏观经济学,并且对工业化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有着巨大的良好影响,以至于有不少学者把“二战”后1950—1973年期间发达国家所享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凯恩斯主义稳定化政策的直接结果。就经济学说会影响到实际政策的意义上来说,究竟哪一种理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负责呢?这要从影响近二十多年美国经济政策的思想。
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多年中,美国经济的运行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稳定状态,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良好的经济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宏观上的格林斯潘主义和微观上的里根主义。但是,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学家对此次危机的思想根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相互推脱责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党执政时期的美国**干预市场运行,让本来买不起房的穷人也纷纷“有其房”,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危机再次证明“**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这次危机标志着以自由放任为特征的“里根主义”彻底破产,克鲁格曼教授在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天,还就救市问题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嘲讽布什**的“两个凡是”——“市场总是对的,**总是错的”;斯蒂格里茨更是发表“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的文章。要对这种互相指责的状态作出实事求是的解析,就必须分析支配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政策的经济思想基础。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政策已经转换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并用的政策形态。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在宏观政策方面,许多经济学家曾经把美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归功于格林斯潘这位从1987—2006年期间的美联储主席,正是他关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决策,使美国经济保持在合适的轨道上,避免了深度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失控。在这一点上,美联储尽到了职责,也符合凯恩斯主义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思想。长期以来,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历届**一直推行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尤其是2000年之后,布什**一直采用各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为配合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美联储也不断降低利息,导致美国长期利率始终处于低水平。确切地说,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为刺激总需求,美联储由加息周期转为减息周期。加上为抵消“9·11”恐怖袭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到2003年6月,已经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至1%,之后一直保持到2004年6月。这使得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成本进行融资和借贷。格林斯潘主义①的这种长期低利率政策虽然使美国得以避免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同时也造成各种投机性泡沫的形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信贷消费泡沫。因此,至少从表面上看,在经济泡沫的培育过程之中,格林斯潘
一直使用有意含混不清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立场也不甚清晰——人们笼统地用“新货币主义”来指称这种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混合体。其实,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如果说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那么,新凯恩斯主义怎么脱得了干系呢?同样地,如果说“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那么,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脱不了干系。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政策潮流,形成“里根主义”。这种“里根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实也就是新古典主义政策思想的核心,即“小**”和“经济自由化”。“小**”要求减少**财政支出,具体地说,是想尽量削减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其理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是无效率的,并没有让低收入人群受益,而且,社会福利会导致个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经济自由化”思想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应当尽量取消对市场行为的约束。在美国的实践中,这类政策集中表现为所谓的“放松管制”。自那之后,长期以来,美国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格林斯潘崇尚自由经济、完全信任华尔街、强烈支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成功地说服国会废除了大萧条时代的法律(这些法律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1999年美国颁布新银行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大流行,形成了“裁定型金融运作模式”,即利用市场定价的扭曲,通过“低买高卖”,套取高额利益,展开“资金游戏”。2005年5月,面对质疑衍生品泛滥、要求美联储介入次贷监管的舆论,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监管更为有效,坚决反对**加强金融监管。2008年10月23日,格林斯潘在国会就金融危机作证时,不得不承认当初“假设那些自利的银行等机构,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护其投资者、银行的资产以及银行的生存”而反对监管金融衍生品的做法存在“部分错误”,承认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在这种意义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自然对危机负有理论和思想上的责任。凯恩斯革命本来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凯恩斯主义带有危机经济学或克鲁格曼所说的“萧条经济学”的性质。因此,这些国家的救市政策符合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是不足为奇的。
另外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所有这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例如,著名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认为,“我们要以不惜一切代价扭转形势的精神来应对当前的危机,如果我们做得还不够,那就加大力度,改变方法,直到信贷开始流动,实体经济开始恢复”。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这次危机也遇到了“流动性陷阱”:① 利率几乎降至零,经济仍然低迷不振。之所以会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的财务状态不佳。其结果,必然导致有效需求的崩溃。虽然当前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但新凯恩斯主义的标准治疗方案是相同的,那就是扩大**开支和充实银行实力。中央银行虽然可以利用降低利率的方法治疗通常的衰退,但面对“流动性陷阱”,却必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处方:制造温和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预期会降低人们存钱的意愿,从而将一个经济体拉出流动性陷阱”。因此,对于应对这场危机,克鲁格曼提出的具体方案是: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金融救助以避免金融瘫痪,而要实现这一点方法就是注入更多的资金,注入资金的系统应该包括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系统。如果注入资金效果不显著,可以对金融体系实施全面的暂时国有化。其次,即使信贷市场复苏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威胁仍然存在,必须采取“素来高效的老药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后,在经济呈现出恢复之势,则必须转向预防性的措施,改革金融体系,以防止危机再次爆发。值得注意的是,克鲁格曼所提出的金融体系国有化只是暂时性措施,“一旦形势转危为安,就必须立即对金融体系实施再私有化”。这也表现了克鲁格曼与凯恩斯传统的一致观点——**干预仍然是建立在自由市场制度之上的调整。
即使是如此,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忧心忡忡,甚至提出质询。例如,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加里·贝克尔和凯文·墨菲就反对美国**的巨额救市方案,担心“这种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有可能让政治议程取代商业判断”,甚至于让保守论乘机抬头。他们认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方式存在三个基本缺陷:对问题过于宽泛的诊断、有关市场失败能够通过**的解决方案轻松克服的错误看法,以及未能关注当前各项行动的长期代价。他们认为,“**的各种反应已展示出这样一种危险,即意在帮助的干预行为,可能反而会加剧问题。 这次金融危机不可能让包括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内的经济学家放弃对自由市场的信任。但是,它一方面会使凯恩斯主义者更谨慎地审视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另一方面也会使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干预行为的怀疑程度降低。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给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强化其学术地位,并加快这两种“主义”走向“新的综合”。
我个人认为,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要真正的认清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弄清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含义,不能盲目的依赖,一遇到经济危机就认为是新自由主义惹的祸,一遇到经济下滑就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由于“抗药性”,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需要的财政投入会越来越大,经济就会陷入完全瘫痪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曾经保持了战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长时间的经济繁荣,也曾经给经济危机带来希望,然而最终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自我保护,出现了通胀和失业交替上升的滞涨现象,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他使得经济学回归到市场调节,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曾允诺给人民带来稳定与幸福,给经济带来效率和繁荣,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但是事实:新自由主义经济金融理论,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停滞,而且在虚拟经济上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动荡不安。从经济实践来看,新自由主义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并且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杀伤力。
其实所谓新自由主义本来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只是市场调节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的问题。但是却越来越被一些带有有色眼镜的人一味的关注。在当前的社会,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也不能完全拿来凯恩斯主义,必须考虑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只有这样,我们的全球经济才不会一次又一次受到金融危机的摧残。金融危机爆发两年后的我们依旧需要探讨凯恩斯主义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我们的经济依然处于灰暗。 参考文献:
[1]任丁秋.萧条命运:关于凯恩斯主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琼·罗宾逊.美英经济学家评凯恩斯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 [3]丁冰.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4]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扬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5]陈才兴.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发展变化及其前景[J].经济学动态,1999,(3). [6]傅殷才.新保守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28. [7]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胡代光.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