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学目标: 1、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2、了解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3、复述课文,领会故事情节。
4、翻译课文,基本领会文本内容和文言知识。 4、初步感知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女子,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和气魄,以铮铮铁骨诠释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箴言,下面,大家听一首歌,感受女儿的豪情。(播放歌曲《武则天》李娜演唱)
在你们的记忆里,都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确,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名叫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且,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板书:木兰诗)
作平简介
1 / 7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学生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给生字注音。 机杼()可()汗( )鞍()鞯() 辔()头戎()机金柝()策勋十二转()
鸣溅溅()赏赐百千强()著我旧时裳( )阿姊() 云鬓()傍地走()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三、小组合作,逐段翻译课文
第一组翻译第1---3自然段,叫学生回答。 第二组翻译第4自然段,叫学生回答。 第三组翻译第6自然段,叫学生回答。 第四组翻译第7自然段,叫学生回答。 四、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2 / 7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探究: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 / 7
3、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二、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4 /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