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火灾报警器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警装置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1890年在英国,感温式火灾探测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火灾探测系统,标志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走上正轨。此后,随着世界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火灾监测技术也相应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火灾探测器相继问世,并日渐完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地蓬勃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火灾报警系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采用的探测器主要是感温式的探测器,它通过采集温度信号,然后判定是否超出设定的阀值,从而判断是否有火灾发生。这一阶段,火灾报警系统简单,仅靠单一的温度参量进行火灾判断。但是它易受环境中其他干扰源的影响,灵敏度低,响应速度慢,无法判断阴燃火灾,也无法满足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的要求。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了离子感烟探测器的研究。这一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离子感烟探测器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迫使感温式探测器退居其次;到70年代末,光电式感烟探测器在光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很快得到大力发展。它的使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没有离子感烟探测器的放射性问题。在这一阶段,火灾报警系统普遍采用多线制布局方式,布线、调试、系统可靠性是系统发展的瓶颈。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总线型火灾报警系统开始兴起,在火灾报警领域中迈出了一大步,并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它使得布线工作量显著减少,安装调试更加容易,更能精确报警定位。但是这一时期的火灾报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不高,采用有线连接对工程要求高。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步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火灾报警系统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智能型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继出现。模拟量可寻址技术的应用使得火灾报警系统的安全性、精准性和智能性有了很大提高,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近年来,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国外悄然兴起。这种系统引入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利用无线通信方式代替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将大多的电器装置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进行信息传输与控制,适用于各类建筑和场所。无线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起初仅用于特殊场合,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不宜布线的场合,而且其价格也比较高。随着科技进步和元器件成本的降低,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研发和生成成本也随之降低,它在性能和价格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我国,采用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其具有安装简便、对建筑物无损坏作业、灵活性好,易于扩展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场合,如名胜古迹、体育馆、博物馆、展览中心、处于施工阶段的建筑物、医院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火灾判决和统筹管理方面,一般分为分散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分散式系统由非智能型控制器若干智能型探测节点组成,由探测节点完成火灾状态的判断;集中式系统由智能型控制器和若干非智能探测节点构成,探测节点仅将火灾参量传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智能地判断火灾状态;分布式系统的控制器和探测节点均为智能型,也是今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1.3 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采用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其具有安装简便、对建筑物无损坏作业、灵活性好,易于扩展等优点,适用于许多场合,如名胜古迹、体育馆、博物馆、展览中心、处于施工阶段的建筑物、医院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火灾判决和统筹管理方面,一般分为分散式、集中式和分布式,分散式系统由非智能型控制器若干智能型探测节点组成,由探测节点完成火灾状态的判断;集中式系统由智能型控制器和若干非智能探测节点构成,探测节点仅将火灾参量传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智能地判断火灾状态;分布式系统的控制器和探测节点均为智能型,也是今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单片机已逐步深入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各部门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单片机也根据社会的需求而开发出来。单片机是器件级计算机系统,实际上它是一个微控制器或微处理器。由于它功能齐全,体积小,成本低,因此它可以应用到任何电子系统中去,同样,它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报警技术领域,使各类报警装置的功能更加完善,可靠性大大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火灾报警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火灾探测器是消防自动报警的眼睛。它将火灾信号快速传到报警控制器,发出警报信号。火灾报警器要根据火灾的特点、针对保护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探测器,
3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系统设计。 2.1 火灾产生的原理
火灾是一种失去人为控制的由燃烧造成的灾害,产生火灾的基本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可燃物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存在,助燃物通常是空气中的氧气。
一般可燃物在燃烧时先产生燃烧气体,继而产生烟雾,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就会完全燃烧而产生火焰,发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并散发出大量的热,使环境温度升高,其过程如图2.1-1中曲线所示。起火过程中,刚开始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而此时现场的环境温度还不是太高没有骤变,若此时烟感传感器感应到了烟雾就可以及时报警并在火势没扩大之前让人们提前预防和撤离,这样就可以把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等到火焰燃烧后,它会快速蔓延,产生大量的热而导致环境温度的升高,若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而报警提醒人们就可以比较及时地控制火灾。若以此硬件设计中我会加入温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配合工作,互补各自的不足,大大的降低了报警器的误报率。
图2.1-1 火灾时温度和烟雾随时间变化曲线
2.2 系统设计要求
根据以上火灾发生过程的分析,对火灾报警器作以下要求: (1)声、光双重报警功能。
(2)异常报警功能。当环境出现异常(如烟雾浓度过大或是温度较高)时,能发
4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出异常报警信号,引起人们注意,尽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3)火灾报警功能。一旦真出现火灾(烟雾和温度同时出现异常)时,能立即发出声光火灾警报。
3 系统硬件设计
此次设计是根据火灾发生过程的特点针对于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展开的。根据方案设计要求,系统主要由烟感数据采集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驱动声光报警模块组成。图3-1为系统框架图。
图3-1 火灾报警器系统框架图
3.1 烟感传感器
3.1.1 烟感传感器选择
烟感探测器可以分为离子感烟探测器和光电感烟探测器,本系统采用的是离子感烟探测器。离子感烟传感器对于烟雾气颗粒检测很有效,它会使两极板间空气分子电离为正、负离子,使原来不导电的空气带电。当火灾发生时,正离子和负离子被吸附到烟雾粒子上,使正、负离子相互中和的概率增加,这样烟雾粒子浓度大小可以以电流变化量大小表示出来,实现对火灾参数的检测。
3.1.2 离子式感烟探测器介绍
离子感烟式探测器是典型探测器,它是在电离室内含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镅-241),可使电离室内空气成为导体,允许一定电流在两个电极之间的空气中通过,射线使局部空气成电离状态,经电压作用形成离子流,这就给电离室一个有效的导电性。当烟粒子进入电离化区域时,它们由于与离子相接合而降低了空气的导电性,形成离子移动的减弱。当导电性低于预定值时,探测器发出警报。图3.1.2-1为离子式感烟探测器。
离子感烟探测器有双源双室和单源双室之分,它利用放射源制成敏感元件,并由内电离室KR、外电室KM及电子线路或编码线路构成。双源双室探测器是由两块性能一致的放射源片(配对)制成互相串联的两个电室及电子线路组成的火灾探测装置。一个电室开孔称为采样电离室(或称为外电室),烟可以顺利进入,另一个是封闭电离室,称为参考电离室(或内电离室),烟无法进入仅能与外界温度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