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

(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2:28:15

技法提分点 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步骤分析语言技巧

读文支招 第一步 整体关注

1.全诗共八句四联。

2.注意标题。“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第二步 把握内容

1.首联概写现实情状。 2.颔联忧怀国危体衰。 3.颈联抒写失落忧愁。

4.尾联表达无奈感慨。

典题文本

(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诗歌赏析】 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

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吧。 对点解题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暗示了思考的方向。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解析 中间两联,第一句讲自己登高望远,乾坤狭窄,这是所见之景,寓“愁”于其中,但未明“愁因”;第二句讲两个方面,一是中年得病,二是日月(指时间)紧迫(遒:迫近);第三句“空许国”言己壮志难酬;第四句“五更画角”(画角:乐器名,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在姜夔《扬州慢》中有“渐黄昏,清角吹寒”句)言战事未息。

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2018·江苏盐城、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注】 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

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

答: ★(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

(2)“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这两联诗人运用虚写,联想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2.(2018·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答: ★(2)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答: (3)“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答: 解析 (1)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体现兴致之盎然;颈联写景,眼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

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尾联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

(2)首联中,先说“得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颔联,独自拨开榛莽寻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诗人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本诗中的“谁怜破屋眠无处”这一句就是化用了这些诗句。

答案 (1)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

(2)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018·江苏兴化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鹦鹉洲 李 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 此地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东汉末,祢衡恃才傲物,曹操想羞辱他反被羞辱,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给黄祖。后因与黄祖言语冲突而被害,时年二十六岁。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特色。

答: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1)重点抓住诗句中的“鹦鹉西飞”的典故分析用典的手法,抓住“香风暖”“锦浪生”乐景和整首诗的情感分析“以乐景写哀情”。(2)注意抓住诗句中的“何青青”“迁客”“徒极目”“孤月”“向谁明”分析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悼念之意,自己的失意、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

答案 (1)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颈联:运用比喻,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从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技法提分点 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步骤分析语言技巧 读文支招 第一步 整体关注 1.全诗共八句四联。 2.注意标题。“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第二步 把握内容 1.首联概写现实情状。 2.颔联忧怀国危体衰。 3.颈联抒写失落忧愁。 4.尾联表达无奈感慨。 典题文本 (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诗歌赏析】 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