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2年山东省初中语文远程研修简报(第六期)(2012-8-3.200319.984) - 图文
(出示:古典文学一《诗经》的课件)
每一次上课的高潮都出现在《在水一方》歌曲出现的时候,配着音乐我跟着一块唱,很有感染力。
这样的课上了很多次,讲得次数越多对内容就越来越熟悉,我对《诗经》的喜爱也就不断地加深。最震撼我的还是《东方神韵·诗经风·咏颂会》的出现,让我彻底陷入了那遥远的国度,不愿再回来。
这台晚会用了89分钟的时间,选择《诗经·国风》中的经典篇目,用朗诵、歌唱的形式,把古老的诗歌演绎成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画面,真是美不胜收。
“是谁把风韵吟唱,越过高高的山岗; 是谁把雅乐弹响,与黄河一起流淌; 是谁把颂歌献上殿堂,我们为华彩乐章神往。 啊!诗经,东方的神韵!啊!诗经,东方的神韵! 我们先民的歌唱!……”
这是咏颂会的开始曲,歌词极度凝练而又优美,再看看同学们整天哼哼嘤嘤唱的那些流行歌曲,歌词烂得比说话还俗。于是,我领着同学们从头唱到尾,不为了大家能记住什么,其实,听一遍下来根本不可能会唱,但是我告诉同学们:
接受点高雅音乐的熏陶吧,知道什么是阳春白雪,你的审美情趣一定会逐渐提高的。
(出示:古典文学二《楚辞》的课件)
学完了《诗经》,我又给大家整理了“楚辞及屈原”,为了把文学史穿下来,
我简介了“先秦诸子文学”,我对这一部分感受不深,我就一笔带过,我选课的内容标准是我有感觉的,没有感觉的,我等以后有了感觉再讲。
屈原的故事好讲,但是《离骚》很难读懂,我就选了一个小段落讲了讲,选了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说了说。讲屈原其实是因为要告诉同学们“端午节”的来历,
13
因为在一次考试当中,考到端午节,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借此普及一下传统节日的知识。
要说每一次讲坛课的震撼点,还是在视频的插播。我虽然反复阅读了屈原的故事,但是对他仍是感受不深,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少年才子,年纪轻轻就深得楚王信赖,参与朝纲的制定,充当外交重臣。看了电影《屈原》以后,屈原,一个大写的人字树立在了我的眼前。他的治国方针、他的外交策略就是用在现在也是非常实用的。但是“一个强人,碰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再碰上一个昏庸怯懦的君主,和一大帮苟且偷生的同僚,将注定他以悲剧告终”。“众人皆醉我独醒”,对于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一心想振兴积贫积弱的祖国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境地啊!为什么?为什么满朝文武包括南后为了自己那么一点点私利(张仪送的夜明珠),把自己的国家拱手送人?看完电影之后气得我咬牙切齿。 屈原是怀抱大石而死的,他死的是那样决绝那样的义无反顾,一个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国家的人是一定会为了他所痴心热爱着的国家献身的,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我跟同学们说:如果换成我,我也死了,也是抱着大石头。国家都被南后这帮卖国贼败了,我还活着干什么。
(出示:古典文学三《司马迁》的课件)
讲完了屈原,我又讲了“司马迁与《史记》”。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自觉意识、完成父亲遗愿的使命感与要著一部流
传千古的史书的责任感,开始著述《史记》。但是命运弄人,因为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他遭受了“宫刑”。作为一个通古博今的史官,应该最知道“尊严”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对于孟子,我对他的这句话情有独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激励了很多为了伟大理想而捐躯的仁人志士。我真不知道我们这位史学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该怎样咀嚼这句话。自己忍辱含垢活着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14
或轻于鸿毛!”当一个人连死的权力也没有的时候,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活法呢?
一直以来,我不理解司马迁,面对侮辱和死亡我是会痛快的选择后者的,我把这称作一种浩然正气,我崇尚古今中外所有为了自己的追求而献身的人,比如屈原,我,不理解司马迁。
在我们学校组织的成长心连心活动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环节:跟你身边的人说说你曾经受过的一次委屈、一次误解,我当时跟我身边的孩子说:我平生最不喜欢的四个字是:忍辱负重。要是让我忍辱我连活也不会活,忍着辱还要让我负重,我做不到!讲完了司马迁之后,我突然觉得我一直以来活得是多么浅薄,我的所谓的“视死如归”是多么狭隘。
以往读到“项羽之死”时,我总觉得司马迁写到这里应该是一种悲愤与无奈的心情,但是讲完《项羽之死》以后,我改变了看法:当司马迁写到项羽拿着剑
抹向自己的脖子的时候,司马迁的心情应该是无比畅快的,他终于借项羽之颈死了一回!这是一个多么痛快淋漓的时刻,当鲜血喷涌而出的那一瞬,所有的屈辱和悲愤都随着宝剑的落地暂时得到释放,痛快、痛快!当然,这痛快之后是更加痛彻心扉的酸楚。讲到这里,我早已泪流满面,而我仍不敢说我理解了司马迁。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的又一个失败英雄的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衷的赞美溢于言表。
(出示:古典文学四《古诗十九首》的课件)
讲完司马迁之后,我的讲坛课接下来的内容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我觉得“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好像是古典文学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渡,文学形式已经十分规范,而接下来的大量的文人创作则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乐府诗的影响。
(出示:古典文学五《唐代文学》的课件) 我讲坛的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唐代文学”了。
15
我的讲坛课上到哪我就会喜欢上哪,于是,进入了唐诗,我又一次难以自拔。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
多美的语言啊,听了这样的朗诵,我觉得人人都会想去读读唐诗,都会从此爱上唐诗,应该无一幸免!无一幸免!
我从王绩和初唐四杰讲起,四杰个个才华出众,但是命运却都多舛,用闻一多的话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王勃是淹死的,死时27岁;骆宾王是被杀的;卢照邻因受不了常年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杨炯死时也只有四十三岁。
之后的大诗人如一鸣惊人的陈子昂、以一篇压全唐的张若虚,还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有时候我都觉得,我不是在讲课,我是在把我认识的这些诗人朋友一一介绍
给大家,用句时髦的话说:不管你们认不认这个朋友,反正我是认了。
到了讲李白的时候,我们学校马吉文校长从我这里抢走了这一段,因为他是个李白迷,他对李白的分析研究已经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步,我不得不割爱给他。当然还有孙琳老师,她提前跟我说好:她喜欢宋词,她从宋词的流派入手进行研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