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宋姓名人录
建文元年,以都督奉敕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燕。及张昺、谢贵谋执燕王,忠亦帅兵趋北平。未至而燕兵起,居庸失守,不得进,退保怀来。燕王度忠必争居庸,帅精兵八千,卷甲倍道趋怀来。时北平将士在忠部下者,忠告以“家属并为燕屠灭,盍努力复仇报国恩”。燕王侦知之,急令其家人张故旗帜为前锋,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将士咸喜曰:“我家固亡恙,宋总兵欺我。”遂无斗志。忠仓卒布阵,未成列。燕王一麾渡河,鼓噪进。忠败,死之。
忠之守怀来也,都指挥余瑱、彭聚、孙泰与俱。及战,瑱被执,不屈死。泰中流矢,血被甲,裹创力斗,与聚俱没于阵。当是时,诸将校为燕所俘者百余人,皆不肯降,以死。惜姓名多不传。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现洛宁县)。明工部尚书、著名的水利专家。
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往治之。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自分水北至临
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 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又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益汶。语详《河渠志》。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使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金纯,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潘叔正亦赐衣钞。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其海道则三岁两运。” 已而平江伯陈瑄治江、淮间诸河功,亦相继告竣。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十三年遂罢海运。初,帝将营北京,命礼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及河工成,复以采木入蜀。十六年命治狱江西。明年造番舟。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二十年七月卒于官。 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洪熙改元,礼部尚书吕震请予葬祭如制。弘治中,主事王宠始请立祠。诏祀之南旺湖上,以金纯、周长配。隆庆六年赠礼太子太保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
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高启南宫生传》、《无声诗史》、《丹青志》、《珊瑚网》、《六研斋二笔》)传世墨迹有章草《急就章》、《公讌诗》、《七姬志》等。代表作有《章草急就章卷》。宋克的书法,在明代颇享盛名,与当时擅长书法的宋璲、宋广合称三宋。
宋遂(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荫为
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宋遂出身于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书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学篆书,取则于李斯和李阳冰,颇能得其体段,前人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赵孟頫和蒙古族大书法家康里子山,又能上溯晋唐,写得清丽俊秀,自成一格。李东阳评价他的行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于他的身世和时尚,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虽能显示他的才情,却不可能写出气势来。再者因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书法艺术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宋广,[明]字昌裔,河南南阳人,一作唐县(今河南泌阳)人。官沔
阳同知。善画,亦善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广与宋克、宋璲俱以善书擅名,人称“三宋。”然评者谓广书较之二宋不逮,以其笔之联续不断,非古法也。《寓意编》、《名山藏》、《书史会要》、《东里续集》、《无声诗史》、《宋克传》、《湖广通志》
宋征舆(1618—1667),字辕文,号直方,上海松江人,词人。与陈子龙、
李雯并称“云间三子”。明亡后仕清。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副都御使。著有《海闾香词》等等。
宋征璧(1617~?),字尚木,原名存楠,江南华亭人。崇祯十六年(1643)
进士。入清,官潮州知府。有《三秋词》。
宋存标(明),字子建,华亭人。崇祯间贡生,候补翰林院孔目。是编取
《三传》、《国策》、《史记》、《汉书》及诸杂史,摘其事迹而论列之。
宋应星(1587-1661),汉族,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科
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8岁,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
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宋懋澄,字幼清,号雅源,一作稚源或自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
人。生于公元1570年,卒于1622岁。其先祖是赵宋王朝的宗室,后随宋南迁至杭州,南宋灭亡以后,遂改姓为宋,一为避嫌,二则以纪念故朝。明朝以后,举家迁居到松江,世为大族。宋懋澄青少年时期,就颇负文名,提笔作文一蹴而就。生性宽厚,喜爱与同好之士结交。他并不喜好苦研儒家的经典,而极乐修习兵法。他胸怀大志,欲以己之所学所长去报国定天下,然而时势动荡。苦无建功立业的时机。直到三十多岁,他才改而钻修儒家经典籍志。
万历十四年(公元1612年)乡试中举,后北上京师为太学生,三次参加进士科举,却都未中第,所以仍无他可施展自己报负的机会。于是,怀着失望的心绪,回到故乡居住。家居之时,宋懋澄以奇节自许,为人行事侠烈慷慨,对待朋友皆以“侠客”之心待之,急人之所难,救人于所危。平生不重名利财富,广交天下文杰豪士,其友遍天下。为人高节,不屈于权贵,以布衣终身(虽然他曾经想过要出仕明廷,一展鸿图,但毕竟由于现实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