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摘要
1、
符号式笔记
每一个符号代表一种意思: 下划线——表示重点
引号——值得摘录的,多读几次的
问好——不懂的地方,难点;值得怀疑的地方 感叹号——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思维 2、
摘录式笔记
摘录原文,表明出处 3、
感想式笔记
书牍百遍,其义自现,贵在自己所得 4、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以上各种形式,可由浅入深逐步掌握。
非常优秀的一些书籍
读书摘要
10、《现代性与大屠杀》
《现代性与大屠杀》从社会学出发,最后回到伦理学,主旨是道德责任问题。纳粹大屠杀所以发生并成功地得以持续,变换一
个角度,也未尝不可以视作“抵抗资源”的失效。其中,知识精英的表现特别引人注目。德国的大学同其他现代国家的大学或相似的机构一样,坚持所谓的“价值中立”,标榜追求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动机的无功利性,为此,必然把认为与科学追求的利益相冲突的其他意愿置于不顾。鲍曼强调指出,德国的科学机构对纳粹野蛮的行径保持沉默,甚至在完成纳粹任务的过程中积极配合是不足为怪的。他还援引美国学者利特尔的话说,屠杀集中营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一个大学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至于德国科学界的精英,书中举例说,像普朗克、索末非、海森堡等都曾经向政府提出过各种忠告,目的在于避免正面冲突,恢复某种秩序,以使他们的职业自主性得到维护。海森堡找到希姆莱,以确证他和他的同事能够被允许做他们愿意做和喜欢做的事。希姆莱建议他把科学同政治区分开来,这使他深受鼓舞。于是,他以自己的专业积极推动纳粹事业,后来身在异国,举步维艰,仍然不倦地指导两个小组中的一个投身到原子弹的研制中,沦为不可自拔的科学动物。在纳粹建立的新秩序中,知识分子纷纷投降,从受害者变为杀人者的附庸、犯罪的同谋。在血腥的空气里,他们缺乏抗争的勇气,为了宽慰自己,竟至于认同官方的结论,把受害者视为可耻的一群,从而像以往一样,继续安然沉湎于大学的“清白”和科学界的“纯洁”的喜悦之中。知识精英的表现,进一步支持了鲍曼的关于大屠杀源于“现代性”的结论。接下来的问题是,纳粹大屠杀的悲剧会不会重演?根据鲍曼的逻辑,结论同样是肯定的。所
有导致纳粹大屠杀的因素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道德责任的漠视,现行社会组织甚至可能因为“现代化”的单向度发展而使不道德的行为变得更为合理。因此,他认为,惟一的希望在于接受纳粹大屠杀的挑战,承认纳粹大屠杀的意义,把人性、同情心、羞耻感从死亡的历史阴影中拯救出来。但是,这是可能的吗?为了战胜邪恶,应该有多少人反抗那种逻辑?有没有一道神奇的门槛,能让邪恶的技术在跨越时戛然中止?“有多少人选择道德义务高于自我保全的理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有人这样做了。”鲍曼这样回答。作为知识分子,批判并不曾使他失去对人类的热爱。其实,惟其热爱,批判才会变得如此执著、锋锐和彻底.
全书包括前言、八章内容还有附录。第一章导论部分是大屠杀后的社会学,主要包括:作为现代性之验证的大屠杀,文明化进程的涵义,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文明化进程的道德后果;第二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1),主要包括:疏远犹太人的一些独特之处,从基督教世界到现代性犹太人的不协调,骑跨在屏障上,三棱镜群体,不协调性的现代层面,无民族的民族,各民族主义的现代性;第三章,现代性、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2),主要包括:从异类恐惧到种族主义,作为一项社会工程的种族主义,从排斥到灭绝,展望;第四章,大屠杀的独特性和常态性,主要包括:问题,非同寻常的种族灭绝,现代种族灭绝的特性,劳动的等级和功能划分的影响,官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