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念】
1.简称急性肾炎(AGN)
2.是由免疫介导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一组疾病。 3.急性起病
4.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 5.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生理结构】 分为过滤膜和系膜; 过滤膜
肾小球过滤膜从内到外有三层结构:内层为内皮 细胞层,为附着在肾小球基底膜内的扁平细胞,上有无数孔径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有一层极薄的隔膜;中层为肾小球基膜,电镜下从内到外分为三层,即内疏松层、致密层及外疏松层,为控制滤过分子大小的主要部分:外层为上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又称足细胞,其不规则突起称足突,其间有许多狭小间隙,血液经滤膜过滤后,滤液入肾小球囊。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绝大部分蛋白质不能滤过而保留于血液中,仅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电解质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滤过。 系膜
系膜由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组成,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小叶间的轴心组织,并与毛细血管的内皮直接相邻,起到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间的支持作用。系膜细胞有多种功能,该细胞中存在收缩性纤维丝,通过刺激纤维丝收缩,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积,从而对肾小球血流量有所控制。系膜细胞能维护邻近基膜及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起支架作用。在某些中毒及疾病发生时,该细胞可溶解,肾小球结构即被破坏,功能也丧失。系膜细胞有吞噬及清除异物的能力,如免疫复合物、异常蛋白质及其他颗粒。 【病理肉眼观】
1、肾脏肿大,肾脏的各径线均增大 尤以厚径为明显,使肾脏外形隆突,饱满, 球形
急性肾小球肾炎
发展。
2、肾脏被膜显示不清,轮廓界限不清晰,边缘模糊。 3、肾实质增厚,回声弥漫增强,光点模糊,似云雾遮盖,肾皮质与肾髓质无区分,肾窦回声相对淡化,甚至整个断面内容浑然一体,正常肾结构无从显示。
【病理镜下观】
急性肾小球肾炎包括: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一)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病变为弥漫性,累及双侧肾脏大多数肾小球。镜下见: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单核细胞浸润,使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引起肾小球缺血。②肾小球的病变引起所属肾小管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出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医学教育网的上皮细胞,这些成分可在管腔内凝集成各种管型。③肾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色较红,称为“大红肾”。有时,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肾表面和切面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如蚤咬状,称为“蚤咬肾”。 (二)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镜下可见:①大部分肾小球的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在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新月体或环形体。新月体内还可有渗出的单核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严重者毛细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新月体的形成可压迫毛细血管丛,致使管腔闭塞而引起肾小球缺血,又医 学 教 育 网 可致球囊腔阻塞,影响原尿生成。最后整个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②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脂肪变
性,肾小球纤维化后,所属的肾小管萎缩消失。③间质明显水肿,炎细胞浸润。肉眼观察,可见双侧肾脏弥漫性肿大,苍白,肾皮质表面有点状出血。
(三)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①主要病变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均匀一致性增厚,致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最终导致肾小球纤维化和玻璃样变;②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脂肪变性。肉眼观,两侧肾脏肿大,苍白,称为大白肾。 (四)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 镜下,①大量的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所属的肾小管萎缩、消失。纤维组织收缩使病变肾小球相互靠拢、集中;②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③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肉眼观,两肾对称性缩小,色苍白,质硬,表面呈细颗粒状,称为颗粒性固缩肾。 【发病人群】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 【致病因素和诱因】
1.常为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A组12型等)感染所致
2.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