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结题报告
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细读课文时,可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有关联的词句,多读几遍,边读边悟,通过反复品读,细细揣摩,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接着老师又指出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朗读理解这些词语。读了好几遍后,便有学生举起了手,悟出了“蛮不讲理”、“有气无力”等词语的意思。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关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的意思创造良好的条件。 2.运用换词法,读出感情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从理解字词入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想,积极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有感情地读好词语将是理解句子理解整篇课文的良好开端。所以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品读词语、感悟真情的能力。在《鸟岛》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鸟岛?学生脱口而出,这是一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我因势利导,好一个闻名中外,你能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小朋友不假思索说,就是名气很大,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我忙追问,那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小朋友纷纷举手说,家喻户晓、举世闻名、人人皆知、闻名世界、远近闻名。我加以表扬,小朋友积累的词语课真多呀!那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闻名中外的鸟岛,你觉得怎样?一问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高兴、骄傲、自豪之情不以言表,于是我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这段话。事实证明,采用换此法理解词语,对于感悟文章的情感,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插图,读出词境
插图精美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绚烂的色彩,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境,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文本的一部分,与文本相辅相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我们过去教学字词,习惯的做法是给这个词下一个定义。其实,定义只是联系词语与生活底蕴的中介因素。只有越过定义这道屏障,在儿童的头脑里找到与之相应的生活底蕴,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因此,课文内容与插图相吻合的,可采用图文对照法品读,即让学生边观察图画,边找出课文中与画面内容相关的词句。合理使用图画,不仅能帮助儿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们进入词语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学生通过自读、揣摩、讨论、交流、再读、细细品味,体会文中词句所表达的意蕴,进而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教学中,借助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和意境更是事半功倍。《寻隐者不遇》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首诗相匹配的正好有一幅图画,教学中,让学生图文结合品读诗句,他们更容易走进诗的情境中,感悟到隐者的高尚品质,对他肃然起敬。 4.创设情境,读出内涵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学得积极不积极、主动不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质量。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读懂词语。
如《小动物过冬》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教学时,老师要求大家想想,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会聚到一起会说些什么?老师也以小燕子的身份加入对话中:青蛙哥哥,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你打算怎么过冬啊?一学生大胆地回应:燕子妹妹,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老师继续问蜜蜂妹妹:蜜蜂妹妹,冬天地上都是冰雪,没有鲜花,你怎么生活呢?此时学生已进入了情境,进入了角色:小燕子,你不用为我担心,我早就采了很多蜜,藏在蜂巢里,够吃上一个冬天的。这时老师指出,刚才我们这样聚在一起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就是“商量”。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在老师与学生的表演当中,学生亲身经历了什么叫“商量”,而旁观的学生则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什么叫“商量”。在老师和学生充满感情的对话中,在师生心灵上的交融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学生就对“商量”这词所表达的内涵深有感受。
5.善用想象,读出蕴味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地一种方法。恰当的运用,往往能使一个普普通通地词语焕发出炫目的光彩,让人感受到勃勃的生命力。例如我在执教《特殊的葬礼》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再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读着这哀伤的文字,看着这“奄奄一息”、“垂下了头”的瀑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说,此刻的赛特凯达斯瀑布只有几条水流无精打采地流淌着,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风;赛特凯达斯瀑布就像个生命垂危的老人,痛苦呻吟,更像个无助的孩子在偷偷地哭泣。是啊!今日的大瀑布早已面目全非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汇报:失望,无奈,悲伤,痛苦,愤怒等。教学这一部分,我运用了想象这一方法,让学生对“奄奄一息”“垂下了头”等词语进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的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如放电影般呈现出了这样一幅情境:本来咆哮而下,滔滔不绝的瀑布变成了涓涓细流,奄奄一息。由此学生产生了失望、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时,老师再让学生深情朗诵课文。学生便在这情感的激烈碰撞中,深刻地体会到瀑布的消亡时的哀伤,悲哀,读出了文字背后的蕴味。 (二)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1.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它主要体现在语感不断增强、概括能力和感悟能力不断提高。 2.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主动灵活高效,他们的方法多,感悟能力强,初步形成了可喜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他们在词语理解方面的巨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语文学习的飞跃,他们的语文素养正扎实有效地继续提高。
3.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它主要体现在能够沉入文字之中,边读边思,能够带着自己的头脑,读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 (三)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语文老师进一步厘清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进一步厘清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任力。在课题研究中,语文课的语文味得到回归,再也没有过去那种“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现象”出现。我语文组成员统一了认识,即语文学科首先要干好语文学科自己的事,要关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要关注词语的积累和迁移,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得到提高。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首先要一桶水。所以,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研究语文新课标,不断学习语言学、
修辞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参加观摩课研讨和专题沙龙等活动,不仅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多名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对学生品读词语的水平的评价问题。如何制定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学生学情的评价标准,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二)怎样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多数课题组成员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但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总体而言,我们语文的理论素养还是需要提高的,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境界,还需要逐渐达到“知其所以然”。
(三)学段策略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从不同学段的目标和任务出发,进一步建构体现学段特点的品读词语的策略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