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
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是指汽车制造企业按照采购订单不断组织供应商零部件以不同的物流服务方式进入制造企业工厂指定物流配送中心及生产车间的整个物流过程。日本汽车制造企业通常将零部件的入厂物流过程称为调达物流,而美国汽车制造企业则将其称为集并物流。在我国的汽车制造业,美、德、日、韩等国外汽车品牌均在国内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厂,如福特、通用、大众、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韩国现代等,加上长安、奇瑞、力帆、吉利等民族汽车品牌的崛起,以及其他一些各地政府支持下发展的中小品牌汽车的同步发展,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与这些企业的文化背景及产销能力相适应的入厂物流解决方案共同构成了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物流管理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结合多年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物流主导方、物流需求方式以及具体入厂物流运作方式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探讨。 一、从物流主导方来看,可以分为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3PL)模式。
1.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零部件供应商接受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订单后,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物流服务合同,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将零部件送到汽车制造企业工厂,汽车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改进需求,必须通过供应商再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沟通,汽车制造企业没有物流控制能力。目前,部分国内民族品牌及中小汽车品牌企业基本上采取这种物流模式,甚至部分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也部分保留这种物流模式。在这种物流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到岸价格,即汽车制造工厂交货的价格,供应商负责零部件从其所在地到汽车工厂之间的物流成本、安全保险及质量保证等,汽车制造企业基本上不对供应商的物流过程进行干涉,只关注一个物流结果, 即供货的及
时性、准确性和质量稳定性。这是一种十分传统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合一的采购模式。在这种供应商主导物流模式下,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模糊零部件出厂价格和物流成本构成比例,面对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降价要求,在物流成本上大做文章,供应商最终降价的部分只不过是物流成本而已,而且供应商可能因此选择价格更低、服务质量更低的物流供应商,实质上,不仅没有实现零部件降价的目的。反而增加了零部件因物流原因缺货、质量损失等风险,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因此,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建立一种信任机制,双方也就难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协同合作关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这种模式下,同一汽车制造企业供应商之间不可能存在物流协作关系,各自都在找物流公司进行零担发货,而实际上如果同一地理区域的供应商的物流量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组织而成为整车发运,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增加了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物流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2.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
式汽车制造企业主导物流模式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方面,从技术方面则体现在Milk Run上门取货与集并运输控制方面。产业集群是汽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形态,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汽车制造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一个汽车制造及供应配套十分集中的区域,形成一个汽车产业的集群。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增长。-tLL大小不等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几个汽车生产集中区域初露端倪。在汽车产业集群中,核心汽车制造企业占主导地位,供应商零部件入厂物流基本上严格按照汽车工厂的要求进行运作,汽车厂采取MilkRun上门提货的方式或要求供应商之间进行横向联合,按照汽车厂的要求开展集并运输和共同配送。在这种物流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离岸价格,即汽车制造工厂上门取货的价格,汽车制造企业大大增强了对零部件入厂物流过程的控制与物流成本的控制,为汽车制造企业营造了较好的物流
环境。这种物流模式在上海、广州等汽车产业集群的汽车制造企业内得到了应用,如上海通用汽车。 3.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的物流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零部件入厂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对离散制造的柔性配套能力。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基本运作汽车制造企业作为采购者,同时也是发货人,与供应商签订离岸价格采购合同,即汽车制造工厂上门取货的价格,同时,将供应商零部件入厂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物流服务采购合同,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向汽车制造企业提供并执行零部件入厂物流解决方案,采取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技术完成零部件入厂物流任务,从而实现了商流、物流的分离;汽车制造企业可以直接就入厂物流过程中的路径优化、时间窗口、配送频率、质量控制、供货保障等直接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共同改进。同时,生产制造企业还可以建立物流服务考核的KPI体系,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入厂物流服务进行绩效考核。这样,汽车制造企业就大大增强了物流过程的控制能力和对物流成本的掌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汽车制造厂与其供应商建立一种信息透明的信任关系,在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竞争压力而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一定范围降价支持时,供应商提供的是一种双方可视的通透的零部件本身的降价,而不是变相的物流成本的下降与物流服务水平的降低。在这种物流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自身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网络,对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零部件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可以整合社会上的相关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规模优势,从而为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提供了空间,也为物流公司自身的利润增长提供了空间,这种战略性双赢的合作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视与应用。目前,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现代汽车、神龙汽车、广州本田、丰田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力帆汽车等国内外汽车制造企业,都先后启用了零
部件入厂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与之相适应,上海安吉天地汽车物流、上海通汇物流、长安民生物流、吉林长久物流、广州风神物流等专业性汽车物流服务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也充分说明。第三方物流模式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厂物流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从物流需求方式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推式物流模式和拉式物流模式。随着我国汽车消费者的客户化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制造企业为了提高订单反应速度和效率,降低销售库存的积压,对生产计划安排技术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逐步由原来的大规模面向库存生产(MTS,Made to Stock)向柔性化的面向订单生产(MTO,Made to Order)转变,即生产计划推式生产和订单拉式生产。与这种生产模式发展相适应,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也有生产计划推式物流和订单拉式物流。
在推式物流(Push Logistics)模式下。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生产计划的编制更侧重于工厂的生产能力、上级任务指标和以往市场销售情况等。在生产计划编制完毕后,开始编制物料计划,并进行分解和组织供应商零部件。在这种物流模式下,一方面是可能造成成品汽车面临市场滞销后带来的成品库存大量积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应商零部件的提前采购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特别是采购周期长的远程供应商零部件和进13 KD件。因此,这种物流模式可能带来的库存资金积压风险是很大的。
而在拉式物流(Pull Logistics)模式下,生产计划更侧重干分销网络从客户那里获得的购买订单、市场销售预测等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然后结合工厂生产能力,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订单,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最终客户需求拉动生产、拉动物料、拉动物流的生产及物流模式。在基于拉式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下,供应商零部件必须按照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消耗按需及时、准确地送达到汽车工厂。实现生产制造与成品车销售的“零库存”,这样就产生了JIT(Just in Time)配送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专业的汽车物流供应商,为汽车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提供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