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2020-2021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解析 从材料“官搭民烧”以及景德镇民营手工业“形器走天下”,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项不正确;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D项不正确。
14.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考点】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题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A项正确。
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题点】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最新人教版小学试题 材料一
采桑画像砖 东汉纺织画像石
西汉锦袍 折枝玫瑰花金宝地妆花缎
材料二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车匠立濂溪坊。——《苏州俗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不得摘抄原句)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综合 【题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时综合
答案 (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
(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
(3)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机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多。
解析 第(1)题根据“采桑”“纺织”“锦袍”等信息可知与养蚕缫丝及丝织业有关。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桑麻遍野”“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常满户外”“尚不能应”等归纳概括。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缎”工、“纱”工、“车匠”等信息分析。
部编本试题,欢迎下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