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届高三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word版有详解)
从吸水量还是吸水速率上,半透膜表面积与其吸水多少呈正相关。]
21.ABD [分泌蛋白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转录合成mRNA,mRNA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再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运输加工,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也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有含液泡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具分泌功能的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量多。]
22.ABD [由图可知,1为细胞壁,2为细胞膜,3为细胞核,4为液泡膜,5为细胞质,6为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的空隙,7为细胞液。A错误:原生质层由2细胞膜、4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5细胞质组成;B错误:此时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也可能正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因此,无法判断6处与7处浓度大小;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性的,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D错误: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由于水分散失,其颜色逐渐变深。]
23.BC [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活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的体细胞,A是死细胞,D是人的细胞,没有细胞壁。B和C都是活的成熟的高等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
+2+
24.AB [K和Mg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内是逆浓度运输,即为主动运输。经鱼滕酮处理后,红细胞内两种离子的量均有变化,说明鱼滕酮对不同离子的影响没有专一性,即不是作用于不同离子的载体蛋白,而是作用于呼吸作用某过程而抑制ATP的合成,从而抑制不同离子的运输。]
25.ABD [题干中说明MTERF3主要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所以线粒体中也存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但是线粒体DNA属于细胞质中的基因,所以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线粒体因子MTERF3不是直接抑制细胞呼吸酶活性,而是抑制线粒体DNA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能量(ATP)的产生。]
26.(1)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吐 (2)葡萄糖 (3)载体蛋白 核糖体 (4)D(或胞吐)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C、D(或主动运输和胞吐) (6)B、C 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 线粒体和核糖体
解析 自由扩散受膜两侧浓度差的影响,浓度差越大,物质出入细胞的速度就越快,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受到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主动运输和胞吐又受到能量多少的限制。 27.(1)蛋白质 磷脂 (2)具有选择透过性 (3)①② ④ 高尔基体 (4)细胞膜 核膜 (5)叶绿体
解析 图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①是叶绿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液泡,⑥是溶酶体
28.(1)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 (2)1 6、7 抗体 A、B (3)B 转录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图甲表示某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某细胞分裂、分化或癌变过程简图。图甲各部分名称:1是细胞膜,2是线粒体,3是细胞质基质,4是中心体,5是核糖体,6是内质网,7是高尔基体,8是细胞核。解题进要灵活运用高等植物细胞“三有一无”的特点,即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无中心体。若将图甲(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改画为玉米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应补充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等结构,还应该不含图示结构4(中心体)。图乙中A过程表示分裂产生的细胞保持分裂能力,B过程是细胞分化,C过程是细胞畸形分化。浆细胞没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B细胞有特异性的识别功能,这与其细胞膜上所含的糖蛋白不同有关。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6(内质网)和7(高尔基体)。抗体在核糖体上先形成多肽链,然后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转运和加工。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中,既有细胞分裂,也有细胞分化,类似于图乙中的A、B过程。正常情况下,小鼠造血干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种细胞的过程,即B过程。图乙中所示前期、中期和后期核遗传信息肯定不会出现选择性表达,因为此时细胞内的核遗传信息储存在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受到严格的保护,核遗传信息无法转录。
29.(1)温度 (2)液泡 (3)第三步:将A和C两烧杯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B和D两烧杯置于50℃的恒温水浴中(只要答案合理均可)
第五步:用电导仪分别测量溶液的电导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9
结果预测:B烧杯中溶液的电导度减去D烧杯中溶液的电导度的值大于A烧杯中溶液的电导度减去C烧杯中溶液的电导度的值
讨论:排除空气中的CO2等因素干扰实验结果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2)马铃薯渗透吸水,则质量增加。渗透作用与液泡有关。
(3)由第一、二步可知,A、B是实验组,C、D是对照组,以排除空气中CO2等对电导度的影响。实验中A、C置于一种温度下,B、D置于另一组温度下,通过比较两组的差值予以确定。
30.(1)氨基酸 mn-18(n-2)
(2)⑥⑩ 核糖、磷酸、碱基(A、U、G、C) 苏丹Ⅲ(或苏丹Ⅳ) (3)⑨⑩ 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一、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3)
1.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以及胞肛废渣的排出。 2.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 3.白细胞吞噬细菌。 4.分泌蛋白的释放过程。
5.受精时生殖细胞的融合过程。 6.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的细胞融合。
7.红细胞通过狭窄毛细血管时发生的变形。 8.精细胞形成精子时发生的变形。 9.酵母菌在出芽生殖时长出芽体。 10.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 11.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二、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技巧(6、19、20)
第一,要理解曲线所表示的意思。具体理解要点可以概括为“四点、二量、一趋势”。其中“四点”指的是起点、交叉点、转折点、终点,应理解这些特殊的点各表示的生物学意义;“二量”指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不能颠倒,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趋势”指的是曲线的走势,同时还需要注意走势有所转折变化的曲线,要分区进行分析。 第二,要联想与曲线变化有关的知识点。捕捉题目给予的有效信息,重视题目设问的角度,并通过必要的信息加工和转化使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明确化,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三、有关细胞结构的辨析(7、8、22) 1.细胞结构纠错
纠错(1):误认为没有叶绿体或大液泡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①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②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③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的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用作鉴别高等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纠错(2):误认为具有细胞壁的生物一定是植物
自然界中除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外,几乎全部的真菌,原核生物中的蓝藻、细菌、放线菌都有细胞壁,但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处理可破坏其细胞壁。其他生物细胞壁主要为肽聚糖,用纤维素酶处理不受影响。
10
纠错(3):误认为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对真核生物来说,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完成的,没有叶绿体的生物的代谢类型只能是异养型;有氧呼吸只能在线粒体中完成,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如蛔虫体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对原核生物来说,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因在其细胞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所以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并没有线粒体,但因在其细胞膜和细胞质中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 2.熟记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胞结构
(1)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大液泡,是观察有丝分裂的好材料;植物不见光的部位的细胞都无叶绿体。
(2)叶肉细胞、保卫细胞含叶绿体,但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3)肾小管细胞、心肌、肝脏等部位细胞因代谢旺盛,线粒体含量多;肠腺等一些合成消化酶或蛋白质类激素的细胞,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多。
(4)蛔虫的体细胞和人的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原料为葡萄糖,产物为乳酸,且人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再进行分裂,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5)神经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树突和轴突,是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细胞。
(6)癌细胞:无限增殖,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黏着性降低,因不断合成蛋白质,故核糖体多而且代谢旺盛,核仁较大。
(7)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无细胞核。 四、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警示(26)
1.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2.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胞吞和胞吐。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有些主动运输也可以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
4.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度的因素除载体蛋白数量外不要漏掉浓度差。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6.运输速度与O2浓度无关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五、图像综合题解题技巧(28) 1.识别图示技巧
识别细胞中的各种结构时要抓住其基本特征:叶绿体和线粒体图示外形相近,其主要区别是叶绿体有基粒,而线粒体内膜有折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也是外形上很接近的细胞器,但在图示中内质网各折叠的膜往往是相连的,而高尔基体各折叠的膜不是相连的。抓住这些细微区别,识别细胞中相近结构时就会一目了然,这对提高答题速度很有帮助。 2.解题技巧
图像综合题的解题技巧主要体现在“细”上。一是细读题干,读懂题目给予的文字说明以及相关提示,特别要注意与解题有关的重要词语。二是细看图形的名称、相似结构、过程含义以及图示说明等,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转换、迁移、拓展。三是细看多个图像间的联系,注意分析一个大题中若干图解能否形成相互补充说明或提示,谨防解题时因视野狭隘而顾此失彼,最终导致思维偏差或知识遗漏。四是细看设问,从设问着手,结合题干的文字说明以及图形中获得的信息,把知识进行链接、综合,通过分析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六、体验批阅(30) 【答卷投影】 【我来批阅】 11
【名师点评】 1.审题指导:(1)题干中关键信息解读:①字母含义:“a、b、c”和“A、B、C”分别代表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②题干中“图二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提示图二表示的是两种细胞;③图中元素组成,核糖体的主要成分,图甲、乙中①~⑩的结构都是重要信息,要特别关注。 (2)题目中关键信息解读:①第(1)小题中物质B由“2条链”组成;② 第(2)小题“细胞器(填标号)”、“彻底水解不是初步水解”。 2.解题突破:(1)题干中“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提示判断B为蛋白质(因含C、H、O、N元素),另一大分子物质C必为RNA(因含C、H、O、 N、P,但一定不是DNA),故c只能为核糖核苷酸。 (2)题干图二中乙有⑧⑨⑩而无①,可判断为植物细胞,甲与此相反, 为动物细胞。 (3)题目中第(2)小题最后一空“A为良好的储能物质”,判断A应为脂 肪不是糖类。 3.错因归类 (1)审题导致失误 ①未能区分“初步水解”和“彻底水解”,而导致错答为“脱氧核苷酸”;②未能提取出关键信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只根据图一中的元素信息直接将A判断为可溶性还原糖,而错答为“斐林试剂”,其实良好的储能物质应该为脂肪,其元素组成也是C、H、O;③由于未审准关键词“细胞器”,而导致在“高等动物细胞内不含有的细胞器”中多答了“⑧细胞壁”;④由于未能将基础实验的原理和现象结果区分开,错误的将“实验现象”答成了“实验原理部分内容(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在显微镜下只能大致区分开 细胞核和细胞质部分,而无法看到DNA和RNA分子。 (2)知识盲点:①核糖体主要成分未记准导致第(1)小题错;②由于对 RNA的分布场所记忆理解不准确导致多答细胞核④。
【规范解答】 (1)氨基酸 mn-18(n-2) (2)⑥⑩ 核糖、磷酸、碱基(A、U、G、C) 苏丹Ⅲ(或苏丹 Ⅳ) (3)⑨⑩ 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 染成红色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